金庸为何信佛
(2011-10-19 03:26:51)
标签:
金庸池田大作哥伦比亚大学原始佛经维摩诘经杂谈 |
分类: 散文集:闲适人生 |
金庸为何信佛
说到金庸,真是大名鼎鼎,在华人世界可谓家喻户晓。他的十几部武打小说一版再版不知迷倒了多少男女老少,又是拍电影又是拍电视,那些刀光剑影、侠肝义胆的故事与场面,总有那么多人要看,真是匪夷所思。
据说金庸的武打小说不单是打打杀杀的爱恨情仇,其中还包含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比如琴棋书画啦、释道儒的精义啦,历史文化的掌故与轶事啦等等,所以会有那么大的魅力。
金庸又是一位很虔诚的佛教徒,这一点恐怕许多人都不知道。
最近,我从金庸与日本池田大作的一番谈话中得知,他之所以信佛,竟起源于他儿子的突然自杀身亡。
1976年10月他的年仅十九岁的长子传侠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时突然自寻短见告别了人世。这件事对金庸的打击与刺激实在太大了。他一时痛不欲生,只想随爱子而去、追问儿子为何要轻生的原因。他再也无法回避“生与死”的这个大问题了。死究竟是怎么回事?怎么好好的一个人,鲜蹦活跳的,年纪轻轻的,说走就走了,成了一堆灰,一缕烟,没了。
金庸是个文化人,具有一流的头脑,思辨力颖悟力都很强。他一边沉思默想,一边大量阅读,力图探究生死奥秘。他先读了一本英国出版的《对死亡的关情》(Man’s Concern With Death)。书中有汤恩比博士的一篇有关死的长文,其中虽有不少真知灼见,但仍不能解答他对生死之迷的疑问。他在高中时期就曾精读过基督教的新旧约全书,此时回忆书中要义,觉得这些说法并不足以使他心悦诚服,于是他便到佛经中去寻求答案。
佛经三藏十二部卷帙浩繁,可谓汗牛充栋,他研读了一番后觉得其中迷信与虚妄的成分太重,不符合他认真求实的精神。后来他又读了《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废寝忘食苦苦研读,潜心思索了几个月,心里忽然一亮,不由得惊呼:“真理在这里了,一定是这样!”
尽管如此,金庸毕竟是个受过现代科学洗礼的人,不经过自己头脑反复周密的思考,岂肯人云亦云地轻信?他嫌中文版的佛经太难懂,有些词句在翻译时可能有歧义,为了彻底弄清其含义,他向伦敦的巴利文学会订购了全套《原始佛经》的英译本。佛学研究者认为只有这样的“原始佛经”才是释迦牟尼学说的原始纪录。因为是从印度南部、锡兰一带传出去的,所以也称“南传佛经”,也就是所谓的小乘佛教。英文版的佛经读起来比较明白晓畅,金庸把中英文对照着比较研究,觉得“南传佛经”的内容简明平实,和现实生活贴近,比较容易接受。
接着他又回过头去研读各种大乘佛经,例如《维摩诘经》、《楞严经》、《般苦经》等等。这时候,疑问又产生了。那些佛经的内容充满了夸张神奇、不可思议的叙述,使他很难接受和信服。直至读到《妙法莲华经》,他才明白原来大乘经典都是“妙法”,用奇妙的方法来宣扬佛法,解释道理,以便于智力较低、悟性较差的人能够接受与理解。佛陀在经中常用火宅、牛车、大雨等浅近的比喻来解释佛法。为了让人相信,释迦牟尼还用了种种善巧方便的办法(例如他曾假装中毒将死),目的都是为了弘扬佛法。
经过一年半的研究苦读,金庸认为,释迦牟尼向世人宣示的种种道理的确是人生之真谛。经过长期的思索、查考、质疑、研究之后,他终于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这番道理。
他说:“佛法解决了我心中的大疑问,我内心充满喜悦,欢喜不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