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并掌握生态系统的营养成分及其营养结构,区别营养结构与空间结构;
理解生态系统四种成分的营养功能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理解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
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
通过学习相邻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的辩证思想。
二、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其功能地位,营养结构及营养级的知识。
三、教学难点:
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三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在食物链中后一营养级生物对前一营养级生物的积极作用。
四、教学课时:1学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师引导,生回忆前一节课在《群落的演替》中所学知识:土壤、水分、气候条件等因素决定着这个地方能生长哪些植物,而植物或动物的生命活动又会改变这个地方的环境。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生物与他所生活的环境之间存在着某种密不可分的联系。
师引入: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实例。引入P88问题探讨,学生讨论画出他们的联系。
结合上学期所学知识,回忆:生物与它所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生命系统的哪个层次。引入生态系统的概念。
2.新课学习:
(一)概念的理解
学生理解: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教师列举实例:一片草地、一座城市、一条小河可不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提示:整个地球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叫做:生物圈。
提问: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多种多样,按照不同的方式划分,生态系统就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学生阅读教材小字部分,了解生态系统的分类。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
师:请同学以农田生态系统为例,列举出农田生态系统中有哪些生物,根据他们的捕食关系画出食物链。
生:思考并尝试画出食物链,互相之间交流讨论,修正自己所画的食物链。
师提问:在农田生态系统中,除了以上所列的生物以外,还有哪些成分?这些成分在生态系统中能否缺少?
生:讨论回答。思考每种生物获取物质和能量的方式,将他们进行分类。(自己制造有机物的生物、从其它生物中获取现存有机物的生物、从其它生物的遗体残骸、粪便中获取有机物的生物)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这些生物分别称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三)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师:引入图5—1,从中进一步巩固,得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生态系统
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师列举:硝化细菌、菟丝子、秃鹫、蜣螂、蚯蚓。生判断他们分别属于哪种成分。教师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引导。
让学生看优化方案,进一步总结得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区别。
(四)食物链与食物网
生: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根据图5—4从营养物质流动的角度来划分营养级,理解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的概念。
生:据图5—5理解食物网,并学会如何数出食物链的条数。
总结: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3.课后练习:
P92练习。
六、板书设计:
第1节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态系统
消费者
分解者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七、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