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难忘恩师林墨根给我和弟子的悉心传授

(2018-04-17 18:56:17)
标签:

杨式太极拳

分类: 原创

难忘恩师林墨根给我和弟子的悉心传授

作者:陈雄 http://s11/mw690/002ht1Vfzy7jLwl9R2yba&690


http://s4/mw690/002ht1Vfzy7jLwl9aGDc3&690

http://s1/mw690/002ht1Vfzy7jLwloeIwd0&690

 

20033月初,我和弟子们从电脑武术万维网站中看到恩师林墨根在短短一百八十天内经历了三次大手术竟战胜病魔,身体部分恢复,暂时还不能行走的消息。挂念林师病况康复之心油然而生,当即商议利用国庆休假赴蓉探望这位名满拳坛的老人家。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国庆来临。十月一日,我和五个弟子一行带着广西钦州市几十位太极拳爱好者对林师爷的敬仰和问候,踏上西去的列车,直奔成都。

103日,我们到了林师的住处,这是一间二房一厅的居室,墙上有很多龙飞凤舞的书画条幅,其中武当派第十四代掌门人游玄德道长挥毫所写的“鹤之神”条幅尤为醒目。一块“蓉城武林之家”的金匾、四块桃李满天下的众徒像片镜屏和墙上挂着闪光的刀剑,似乎记录着这位八十五老人家对太极拳的执着追求、认真探索和开花结果。“2001年珠海首届中国太极拳名家联谊会”的巨幅数码像片更是引人注目,显示了林师在中国太极拳推手上造诣精深的功夫和独步武林的成就。

躺在床上的师爷听闻外传来夹杂粤语口音的普通话,就知道广西钦州市的徒子徒孙来到了,反应很快的坐在椅子迎接我们的探望。此时我们看见他老人家比起1999年来钦州讲学授拳时清瘦了许多,人也憔悴了,体重从160市斤减为120市斤,此刻我们情不自禁的簌泪盈眶。林师见我们结伴远道而来,他非常高兴,频频问及我们工作、生活和练拳的情况。谈笑声音仍中气十足,思维仍敏捷,没有老态龙钟的形体,我们想象这可能是他老人家多年修炼太极内功的结果吧!

站立困难的林师坐在椅子上给我们纠正拳架,示范时见他老人家双手随意气神行,一招连绵不断的揽雀尾,再一招行云流水的单鞭掌……气势磅礴,中正圆活,静如山岳,动如波涛。从大松大软、节节贯穿的动作看出精妙绝伦,令我们叹为观止。

过了两天,林师精神更爽,已能站立数分钟,时而行走十几步。他虽然行走困难,但是仍然上身敏捷,出手奇快,内劲充沛完整,化发劲似呼吸般自然,绵里藏针,犯者立仆,如此精湛的技艺令人钦佩不已。只见他掤劲挥去,我们不得不向后弹去;他捋劲使来,我们不得不向侧或向前飘来;他换个採劲,我们不得不向后跌仆……充分展示了太极延年益寿、耋耋能御众的特色。和师爷推手,感觉其变化神速莫测,空灵清脆,是无人能及的。若不是亲身体验,任凭人家说都始终信疑参半。我有一个名叫叶欣的弟子,在与林师体验推手功夫技艺时倚仗自己是个小伙子又高大威猛,怀着好奇心而双手直接林师胸部按去,谁知老人家竟不避不拦,用胸向前巧一迎,叶欣只觉得自已用出的劲被激荡而回,喉咙像被捏住,一股气憋在胸腔里面突然炸开,被碰得向后飞去跌落在真皮沙发上,啊!这太极内功真玄了。另一个名叫檀业军的弟子,也是小伙子,在在与林师体验推手功夫技艺时自持身手矫健,想借机度度老人的功夫而用右手向师爷腹部推按,只见师爷未用手拦挡,檀业军当时觉得右掌如击败絮,他心里一紧,接着又感到一种轻柔的劲反弹回来,再想变化已经来不及了,他整个人“轰”一声向后飞去又跌在那张真皮沙发上。

我有个弟子名叫陈新德,也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他抵蓉后在报刊亭买了份今年920日的《成都商报》,看到了一行醒目的文章标题——“轻轻一指,老翁点飞两老外”,接着看下去,文中说85岁的成都太极高手单指出招,让17名海外高手顿时叹服而当场拜师。这位老翁原来就是我们慕名以久的林墨根老师。陈新德在林师家中见到他老人家时心想,此等身体还能有报纸所说的这般太极奇功?终于这天机会来了,在和林师体验推手技艺后问:“师爷,我想感受一指敲击的功夫,可否?”他老人家轻轻一笑答:“好!我就坐着用一根指头让你尝点柔去刚来的劲”。我们只见他右手一根食指轻松自然的落至陈新德的左小臂(林师插话说:右手是生活、工作、学习的主手,实验时不宜伤它)上,陈新德一声“哎哟”大叫,当即小臂彻骨疼痛难忍。接着林师就指功练法对我们口传心授,过了一会儿陈新德脸露微笑的说:“那痛值得!”

林师为了我们多学点太极拳功夫,指教我们耐心细致,不厌其烦,有时还顾不得吃饭。有一天中午,为了我的一个名叫杨东明的小伙子纠正“起势”和“揽雀尾”两个拳式,已经过了吃饭时间一个半小时了,我几次催促道:“师父,您身体欠佳,最好是您去吃饭,休息一下,再来给他改拳吧!”林师摇头表示不同意的说:“你们不远千里来一趟不容易,我不挤点时间,怎么能给你们多改点拳,你们也多学点嘛。我这个人宁肯饿饭,也不肯饿拳。今天我给小杨纠正的这两个拳式在拳架尤为重要,力求宜熟宜精才是。”这种为学子着想,诲人不倦的师德,令我们深受教育。师爷的这句“宁肯饿饭,不肯饿拳”的名话,至今广为流传,也多次被新闻媒体所报导。

由于林师的下肢体质未尽恢复,所以叫来师兄林文涛(林师的爱子,是四川太极拳推手研究会副会长,侨光科学院武道研究所所长)辅导教学,我们见他瘦瘦的中等个人,戴副眼镜,举止言谈,像个儒雅书生,初次见面怎么看也与太极拳高手、名师难以联想系。他讲起拳理、拳法、深入浅出,表述精辟的见解,语句内含优秀的东方传统文化。他一边讲解,一边与人示范,精微细处,喻物喻言,直到我们有了体会或认识。与他推手时感觉其身手柔软似绵,有如溪中浣纱又如弱柳扶风,我们像几岁孩子儿粘在他手上一样,有时单脚拔根失重身体东倒西歪,有时双脚拔根腾空而起向后或向前跌去。我有个名叫韩邑平的弟子与林文涛体验推手技艺时,搭手推了一圈,身体开始摇晃不定转而双脚踩空,如坠深坑,后脑腰背就差一寸倒地,他心里忽悠一惊,觉得气冲喉头,眼前一片空白。再转而不知什么时候自己的身体被提起放在林师伯的腰背肩部仰面朝天,林文涛乘圆之势载着韩邑平的身体旋转了一圈,就顺手把他抛下落在真皮沙发上(幸好沙发的框架是用金属材料制作的,若是用木料制成的话就断裂散架了)。韩邑平从沙发上站起时一身冷汗未干,仍感到头晕目眩,有惊无险的感受让他头一回体验。韩邑平在林文涛师兄面前竖起大拇指说:“林师伯的功夫技艺真好!也说明林师爷的教学既卓有成效又成熟。”

恩师林墨根师从杨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李雅轩先生习练杨氏太极拳的基本功、拳架、推手、散手,教拳数十年,许多年来对太极拳的研究和实践,逐渐形成了有他自己特点的认识和见解。

他在家里给我们讲课时认为:在与人推手时,要放松自己的身体,身体松了,才能产生沉。轻是由沉产生的。动是由灵产生的。变是由动产生的。化是由变产生的。发是由化产生的。沉如何产生轻?明明是沉下去,为何能轻?把沉藏起,自然就轻了。轻则灵,灵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化则发。与人推手,把沉藏起,用轻手,就能清楚别人的动静变化……推手时,练“松”的功夫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是松开左右手的肩、肘、腕、指关节和腰椎,做到上虚下实,上松下沉,下盘站稳,有如不倒翁之势。下盘站不稳,双手和腰就不能较好地放松,要切实体会这个道理。第二步是胸部,李雅轩先生曾说过:“我练太极拳二十年,现在才悟到太极的功夫在于胸内”,要理解并做到这句话的内容不容易,手掤人的感觉和好处如何,胸(可延伸到上肢很多部位)掤人的感觉和好处又如何。可要细加比较,第三步是松到脚跟,练到此时,可感觉到化劲干净,发劲干脆,已进入懂劲阶段了。第一步和第二步的基础要打扎实,否则,第三步做不好……沾连就是不脱开又不顶你之意,你来多少,我走多少,顺着你的惯性、方向来走,随到你的意思来走,我不用劲推你,跟你的意思来走……如果没有拳架的基本功夫,就学不好推手功夫。我们的这种杨氏太极拳不讲刚,讲究大松大软,松到极点、柔到极点就是刚。我们讲究动静结合,身心兼修,身就是劲,心就是劲……懂劲可分两个方面来讲,一方面是识别对方的来历而言,另一方面运用自己的本身劲道而言。如何识别对方的来历?以我识觉、听觉、触觉、动作、步位、企图、动机,都要把这些探察清楚,这就是知彼的功夫。第二方面应怎样运用自已的劲道,在运用自己的劲道时,四肢的位置、距离、动作、气势的鼓荡,神意的向往,上下左右部分的平衡,内外各部分的力量都要配合恰当,这是知已的功夫。我们能够知已知彼,就能得心应手,这就是我们懂劲的功夫。

他针对我们的推手水平指出:要学会接劲,会接劲才能有提放,不会接劲就难以施展太极拳的提放技术。在接劲中,发现对方的“柄”,对方有“柄”就打,无“柄”找“柄”,“柄”就是呆点或滞点……在一般情况下,先用双手轻轻地放在对方的身上毫不费力,对方有什么动向我能清楚地知道,如果对方先动了,我就顺势而予以打击。如果对方不动,我就设法引他动,方法是我松一松或探一探,稍有顶抗,我就松腰落胯将对方的劲接下来实施提放,将对方从对方来力的线路反方向打回去,实战起来千变万化,要因人而异……一个面要打中一点,力量才稳,同时要用反座力打出去。但未打出之前,事先要听好对方的来意。从哪方面来的,如果从上面来,就从下面打出去,同时要用丹田之气打出。如果力点从下面来,我就从上面打出去,如同推小车一样,力点在左从右打出,力点在右从左找出……推手时手跟身不跟,虚去实回;发劲时身跟手不跟,手如陪衬……推手时,要上下相随,内外相合,拿人要正确,顺着对方的来劲攻。前面的一只手要打人,后面的一只手要伸出,要前后相反方向用劲。如挤劲出去时,主要是后手发劲。没有根劲,就没有反座力;没有反座力,就难以发劲。如果对方不进攻我,那我就慢慢侵他吃里。引化的同时要进攻。沾用于守,粘用于攻。推开了就是散手……沉重不要怕,轻要注意;明劲不要怕,没有劲要注意;真虚不要怕,假虚要注意;喂到口才来吃,不要勉强去吃;实来才发,不实不发。

临走时林师语重心长地对我和弟子们说:“技击是太极拳的精华,亦是重要内容,但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练拳者的身心健康。只要重武德,行善事,功夫才会提高。没有高尚的武德,就练不出上乘的太极功夫。正所谓是太极是人,人是太极嘛!”是啊,比如一个人老是想赢、想报复,去斗力斗狠,他心理松不下,又怎能舍已从人呢?不能舍已从人,又怎会牵动四两拔千斤……”

林师以姿势助说话的讲课真精彩,惬意的言传身教使我们不知不觉欢度了七天时间,休假就快结束了。此行印象最深的是林师生命的闪光点令我们难以忘怀,相传有部分拳师受到封建保守传统影响,只传拳架,不授有含金量的基本功;只教推手划圈之招,不授听(听劲的听得准)、接(接劲的接得住)、化(化劲的化得开)、引(引劲的引出来)、发(发劲的发出去)之术。林师对我是手把手的言传身教,他老人家对我的弟子们也是手把手的言传身教。林师以毕生精力刻苦钻研太极拳,为国内外太极拳运动的蓬勃发展,为弘扬中华武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010日,在一片欢乐融洽的气氛中,我们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辞别了慈眉善目的林师和神采奕奕的林文涛师兄,踏上南下的火车,满载而归。

 

                                         200311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