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审美阅读

(2025-09-16 15:00:06)
标签:

读后感

分类: 阅读笔记

读了孙绍振教授的《审美阅读十五讲》,说直白点儿此书讲的是对阅读的审美,亦即就所读作品进行分析,发现作品本身的美感。正像书的推介中说的“本书聚焦于文本细读理论与实践,通过具体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孔乙己》、《祝福》、《下江陵》等,深入探讨真善美的错位、小说与人物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悲剧与幽默,以及散文的多元审美。”我看小说常常只看情节,或者说是用自己的理解力去读小说,对小说本身探究很少;读散文、读诗更在乎的是美感,其他似乎少有关注,所以读这本“审美阅读”应该对我有所帮助。

全书十五讲。第一讲,真善美的“错位”。就是讲文学表达出的“真善美”不能像数理化那样纯理性。第二讲,小说:因果关系、打出常规和情感错位。从文学形式的角度,论述经典的文学作品往往是打破常规的。第三讲,曹操从热血青年变为血腥屠夫的条件:多疑。以曹操为样本讲《三国演义》作为文学作品如何“歪曲”了《三国志》,即文学作品如何吸引读者。第四讲,武松打虎和李逵杀虎。以《水浒传》中武松打虎一事的真实性,来说明文学作品的好的虚构衬托人物的重要。第五讲,祝福》:礼教的三重矛盾和悲剧的四层深度,细讲祥林嫂这个人物塑造。第六讲,《孔乙己》:鲁迅为什么最偏爱?文绉绉地说是:人物感受错位的多元而幅度巨大,且营造出多元错位的氛围,直白点儿说就是鲁迅设计的孔乙己是复杂环境下的复杂人物,且很出彩。第七讲,古典诗歌:比喻、意象、意脉、意境和直接抒情。我觉得这一讲有些纯文学了,但读过之后却觉得阅读是一件很需要才情的事。第八讲,从李白《下江陵》看绝句的结构。这一讲我只读出一点:绝句的美,需要对诗的平仄等等都有些理解才行。第九讲,《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的赤壁豪杰风流和智者风流之梦。读词也一样,想理解某一首词的全部,需对词人、词体、词牌等等都要有了解。第十讲,《再别康桥》:无声独享的记忆是最美好的音乐,通过徐志摩的这一首诗,来讲解新诗的发展。第十一讲,《死水》:“以丑为美”的艺术奥秘,以闻一多此诗为例,讲解诗歌中的象征派。第十二讲,散文:从审美、(亚)审丑到审智,是从散文的形式述说散文应该多样化。第十三讲,古典审美散文赏析,通过几篇美文层层递进地讲解散文欣赏要由表及里。第十四讲,现当代散文个案分析,分析了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和汪曾祺的《跑警报》,算是举例说明阅读的审美吧。第十五讲,西方散文:审智与审美的结合,举例培根的《谈读书》和梭罗的《瓦尔登湖》来说明的。除此十五讲还附录了“世纪视野中的当代散文”,等于是对当代散文从历史脉络的角度进行了梳理分析,也算是对散文的阅读归纳吧。

读了此书,像是很有收获,阅读,不是简单的读字打发时间,更多的是通过阅读了解些事情,至少要愉悦身心。读了此书也有点泄气,似乎想更好地阅读,发现文本的美、好,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像是一个死循环。可换个角度想,也许不知不觉间就得到了知识呢,至少愉悦了眼睛和心情。

读此书还记住一句话,“任何一种文学形式都是中介”。从写者和读者的角度都是吧,写者为写作目的选择文学形式,而读者无论是从文学内容还是文学形式的角度去阅读,都是为了有所得,那么形式就不重要了,得到就好。就像读这本书,虽然似乎关于阅读的审美得到的不多,但通过教授对那些文本的介绍,我对《三国演义》《孔乙己》,包括《再别康桥》都像是又有了新的认识,这便也是读书所得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