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旅行之亳州
(2025-05-31 20:43:11)
标签:
城市十九 |
分类: 行旅随感 |
亳州,安徽省辖地级市。“亳”字,我是认得的,比毫还少一横的字,毫已经够小了,“亳”是不是得更小?来了亳州,总得查查来历。
亳州之名始于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因地理位置靠近商汤灭夏后建的都“亳”,史称“南亳”,改南兖州为亳州,正式确立“亳州”这一行政区划名称。原来商朝就有“亳”字。查了一下,甲骨文“亳”字上部为亭状建筑,下部为麦穗象形,本义为“粮仓”,引申为粮食丰收之地。《说文大字典》释“亳”为“高宅之地”,即肥沃的高地,符合商代都城选址需避水患、宜农耕的需求。没文化很可怕,如果不是来了亳州,真的胡乱像我那样对“亳”字“望文生义”挺可笑的。
亳州自古以来是商业重镇,是中药材、皮草、粮食贸易集散地,所以钱庄也很多。位于亳州老街南京巷19号,始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的南京巷钱庄,是国内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钱庄建筑之一。钱庄整体建筑为三进四合院,共有前厅、中厅、后厅、信房、账房、掌柜房、金库等30多间,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布局严谨,保存完整,据说是平遥“日升昌”票号的分号。
南京巷钱庄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巧的设计理念,三道院子九道门,寓意长长久久。这九道门是前门大后门小,越往后越小,还有一条下水道,寓意财源广进似流水。天井院式的建筑,是典型的徽派商铺式风格。下雨的时候雨水从四边的房檐上流下,比喻四季来财,肥水不流外人田。掌柜房的摆设也很有讲究,厅台上有四个瓶子,一个镜子,寓意平平静静、四平八稳。钱庄建筑对防盗的要求非常高。钱庄的大门上包裹了铁皮,钉上铆钉,两边有错落的门槽,大门关上以后,门缝连刀片都插不进来;屋顶上方有铁丝网,网上有铃铛,如若有人从上面爬过,碰到铁丝,丝上的铃铛就会发出响声报警;墙体是中空的,里面装有沙子,如果有小偷打洞偷盗的话,沙子会自行流下把洞口堵住。除了防盗之外,这样的墙体还可以防火,如果有火灾发生时,把墙砸开沙子流下来就可灭火;还能防潮,没有沙子,钱放在屋里容易生锈,而沙子可以吸潮。从这个钱庄建筑的设计,可以看出,即使没有现代技术,先人也是可以凭智慧让生活完美的。
在亳州老街的最北边临涡河,是“花戏楼”。原名大关帝庙,亦称山陕会馆。由于戏楼的砖雕、木雕、彩绘多以地方戏曲折子戏为主要内容,所以俗称花戏楼。花戏楼始建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是山西商人王璧、陕西商人朱孔领发起筹建,后经康熙、乾隆两朝共百余年多次扩建而成。花戏楼是一个建筑群落,主要建筑设施有:大关帝庙、戏台、岳飞庙、朱公书院、火神庙、粮坊会馆、咸宁寺以及起后面的跂鹤园。
花戏楼有 “三绝”:正门前两根旗杆,每根重6吨,高16余米,直插云霄,是为花戏楼一绝。旗杆分五节,每节分铸八卦蟠龙,顶端铸丹凤一只,造型生动,旗杆上还有三层方斗风铃24只,迎风叮当作响,清脆悦耳。花戏楼的木雕是第二绝,共雕有三国戏文18出,人物数百个,神态各异,龙争虎斗,呼之欲出。花戏楼的第三绝在山门。花戏楼的山门是一座仿木结构的三层牌坊式建筑,上面镶嵌着闻名天下的立体水磨砖雕,玲珑剔透,琳琅满目。花戏楼的砖雕,属徽派微雕艺术,据说在不足5厘米厚的水磨青砖面上,共雕人物115人,禽鸟33只,走兽67只,楼台殿阁多处,花草树木无数,内容涉及到中国的宗教、历史、政治、军事、风俗民情等诸多方面。虽然不懂“三绝”绝妙在何处,但是看到这些还是很震撼的。
在花戏楼的跂鹤园看见一景:在一片竹林前,放置了一排“竹简”,大号的一两米高的竹子挤挨在一起,其中有一“简”上标有“《临涡赋》三国曹丕”。从这书名看出曹丕至少来过涡河啊,一打听,原来这亳州曾经是曹家的地盘。现在亳州有曹操公园,其实是曹氏家族墓群的遗址公园。曹操是沛国谯县(亳州)人,曹氏家族墓群包含曹四孤堆、曹腾墓、张园汉墓、观音山汉墓、薛家孤堆等五处8座东汉晚期墓葬。(孤堆一般指古代墓葬的封土遗迹)。
来到了亳州,忽然发现,这一地界儿,很有历史。其实,安徽这一带,在长江淮河之间,物产丰富宜居宜商,只是我孤陋寡闻,真的来到这里才会切实感受到这一块土地厚重的历史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