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之秋
(2022-07-27 19:30:55)
标签:
陈冠学读后感 |
分类: 阅读笔记 |
现代陶渊明的田园神话,中国版《瓦尔登湖》。台湾散文大师陈冠学隐居田园三十年,耕读之余,俯仰宇宙人间,以《瓦尔登湖》式的质朴文字,谱写出一曲光辉灿烂的田园牧歌,将南台湾田野间的如诗秋色呈现在读者面前。他是农夫,是诗人,是哲学家,更是坐拥山野宝库的生活家。无论是夜雨下的闲读,还是农事家事杂务事,都在文字中透露出与万物同在、和谐共处的清明智慧,体现出一种独到的生活美学和哲学。文笔优美,字字珠玑,用心灵细腻感应宇宙的跃动,笔锋常带挚爱土地的热情。让我们在“现代陶渊明”的引领下,在青山白云中感受自然充满能量的美感与诗意,于“天人合一”的境界中恣意地享受纯净的生命。
这是编者的推荐语。
我读此书是因为感兴趣于那每日的南台湾的农事的记录,也就是说我想知道台湾那个地方的生活的日常是不是有什么不一样。读着还真觉出了许多不一样。作者的这一个秋天有收获也有播种,更有新生(鸡雏)。觉得小鸡的这一幕似乎和我的老家有很大的差别,我们老家一般是春天时母鸡抱窝,小鸡儿经春夏秋三季的生长,待春节那便是一家子的享用了。在我老家的秋天,大地里是不可能再播种的,是不是也是这个原因小鸡在春天便出生了。地域的差别在农事上会有明显的表现呢。
作者虽为农人,但因为是学者,所以这种农人的生活便只能是学者型的或者叫做“陶渊明式”的。正因为不是纯粹的农人,所以作者的农耕生活,便少了功利,只是为了基本生存所需,之外便是兴趣所在了。也因为不是农人,才会有对鸟儿们的追逐欣赏,才会有那两畦种植的草,也才会种植中不舍铲除野草等行为。
印象最深的2件事。一是那个丢失的小孩儿。那个6岁的小女孩儿,在家做晚饭,待家人干活回来却不见了,整个村子去找,即使找到深夜也没有找到,第二天天明却在堆砌的齐整的柴垛里发现了小女孩儿。很神奇。二是乡人买鱼的方式。似乎是卖鱼的人定期来给各家送鱼,挂在院门的什么地方,然后每个月再定期来收账。也就是说在那个时代台湾屏东的乡村基本是自给自足,很少去集市上买鱼虾肉等。
因为此书成书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且又记录的纯粹是乡间生活,有一种返朴归真的韵味在其间,读来质朴亲切。
附注:陈冠学(1934~2011)台湾屏东县新埤乡人,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毕业,曾任教师和编辑。他受学于牟宗三,出版过《论语新注》、《庄子新传》等与中国古代思想相关的书籍,也专注于台湾地理变迁、移民拓荒历史、台语正字声韵研究,出版有《老台湾》、《台语之古老与古典》等。他具有传统文人气质,又有现代知识分子的入世之情,上世纪70年代初,毅然辞去教职,重归故乡田园,晴耕雨读,过着清贫乐道的书生农夫生活,曾得马英九亲往探访。著有短篇小说集《第三者》,散文集《田园之秋》、《父女对话》、《访草》、《蓝色的断想》、《觉醒》等。其中《田园之秋》成为不朽的台湾散文经典作,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光辉灿烂的田园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