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2022-07-05 19:30:57)
标签:
宋英杰读后感 |
分类: 阅读笔记 |
播报天气预报的宋英杰来介绍节气,还是令我心动想读的,真的去读,感觉确实还不错。信息量挺大,有读书、读史的收获,也有自己的经历体验,是那种娓娓道来,满亲切的感觉。
从“立春”说起,当然这是“四时之始”;接着是“甘雨时降”的“雨水”、“阳和启蛰”的惊蛰、“青葱时光”的“春分”、“正好时候三月春”的“清明”、“雨生百谷”的“谷雨”,至此春天的六个节气结束;开始了“万物并秀”的“立夏”、“正阳时节”的“小满”、“亦稼亦穑”的“芒种”、“景风南来”的“夏至”、“蒸炊时节”的“小暑”、“大暑龌龊热”的“大暑”,然后进入秋的节气,“凉风有信”的“立秋”、“禾乃登”的“处暑”、“玉露生凉”的“白露”、“平分秋色”的“秋分”、“秋中之秋”的“寒露”和“杪秋时分”的“霜降”;一年当中最后的时令就是冬了,“过冬如修行”的“立冬”、“气寒将雪”的“小雪”、“似玉时节”的“大雪”、“迎福践长”的“冬至”、“冬将军”的“小寒”和“寒气之逆极”的“大寒”。一年二十四节气,就这样子一个一个给做了志。
“一年有多少天,似乎没有节气重要。古人将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周而复始。”特别是对近代以前的农耕的中国,人们似乎不大去关心今天是几月几号星期几,更关心的是什么节气,农历的几月几。
“在先秦时开始摸索积累,在汉代完善确立的二十四节气,早已成为国人认知一年中的气候、时令、物候等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它让我们预知冷暖,懂得风雨。”
书中说到,曾经,中国人对气候的认知,很多是形容词的量化,比如近几日雨大,而西方人会用每小时降水量是多少来记录,所以虽然我们很早就会看天象、预测雨雪,但我们量化的记录却不早。似乎这也反映中国人骨子里的“中庸”。
一本关于节气的书,从古今中外来阐述节气和天气的关系,语气温和,语句浅显,读着很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