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两性交往中聊天的感觉
(2018-02-03 10:16:33)
标签:
聊天 |
分类: 情感与性 |
喜欢对方喜欢自己的样子,从一开始就是喜欢对方和自己聊天的感觉。这点很重要。《非诚勿扰》20171223期那个上海出生的耶鲁大学青年,最终选择的是他一开始并没有优先考虑的一个北京咨询女,他说只是因为后面聊天的时候,他更喜欢和她聊天的感觉。
这个依据有点让我大跌眼镜,但确实从我自己的体会上来说,这可能是胜率最高的一种判定“基本盘”的方式。包括在电影《恋夏500天》的结尾,也是因为几句话聊得投机,然后开启一段情缘。
但所谓聊天的感觉,其实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对方的主动性、言语表达的流畅到位、话题的丰富性……其实,其他方面往往更加本质。比如:关注人/态度,还是事/结果;聊事/细节,还是聊理论/概括总结;侧重描述,还是侧重逻辑分析;连贯性,还是跳跃性;内心与语言的一致性;强调求同,还是强调差异……具体的指征,比如:“我”“你”“我们”这样的代词的使用频率和比例;“因为”“所以”这样的连接词的使用频率;“对”“不对”“好”“行”这样的附和词的使用分布。还有很多可以比较的点:比如某个点会愿意花多少时间谈论,两个人之间互动聊天的时间比例,抢白的次数、空白的次数……所有这一切,都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被直觉所回答。
面对不同的场景,也可能完全不同。比如公务请求场景、私下场景、开放空间场景……所以,旅行往往多场景、不可控情况下,更能表现一种真实状态。当然,现在恐怕旅行法的成效要差一点,因为现在各种工具的普及和服务业的发达,旅行变得不再是不可控,而变得越来越像走台。所以,需要点更极限的情况才能更好地暴露本性。
这个依据有点让我大跌眼镜,但确实从我自己的体会上来说,这可能是胜率最高的一种判定“基本盘”的方式。包括在电影《恋夏500天》的结尾,也是因为几句话聊得投机,然后开启一段情缘。
但所谓聊天的感觉,其实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对方的主动性、言语表达的流畅到位、话题的丰富性……其实,其他方面往往更加本质。比如:关注人/态度,还是事/结果;聊事/细节,还是聊理论/概括总结;侧重描述,还是侧重逻辑分析;连贯性,还是跳跃性;内心与语言的一致性;强调求同,还是强调差异……具体的指征,比如:“我”“你”“我们”这样的代词的使用频率和比例;“因为”“所以”这样的连接词的使用频率;“对”“不对”“好”“行”这样的附和词的使用分布。还有很多可以比较的点:比如某个点会愿意花多少时间谈论,两个人之间互动聊天的时间比例,抢白的次数、空白的次数……所有这一切,都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被直觉所回答。
面对不同的场景,也可能完全不同。比如公务请求场景、私下场景、开放空间场景……所以,旅行往往多场景、不可控情况下,更能表现一种真实状态。当然,现在恐怕旅行法的成效要差一点,因为现在各种工具的普及和服务业的发达,旅行变得不再是不可控,而变得越来越像走台。所以,需要点更极限的情况才能更好地暴露本性。
前一篇:[转载]《社会心理学》小抄
后一篇:《忌日快乐》观后感(严重剧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