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社会心理学》小抄

(2018-01-31 20:51:06)
分类: 心灵鱼缸

转自豆瓣

激情之爱VS伴侣之爱——《社会心理学》小抄

1. 伊莱恩•海特菲尔德和雷普森区别了激情之爱和伴侣之爱这两种“爱”的基本类型。激情之爱的特征是:对被爱者持有强烈的情绪、性渴望以及强烈的关注。这种爱往往来势迅猛,而不是循序渐进,而且几乎是不可抗拒的,其炽热强度会随时间而冷却。在某种关系中,激情之爱可能是一种前奏,最终发展成伴侣之爱:这是一种比较温存的、更加稳定的体验,其特征是相互之间具有信任感、可靠感和温存感。与典型的短暂性、高强度的浪漫激情相比,一般情况下伴侣之爱持续时间较长,而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加深。

2. 人们对一段关系的责任感取决于几个因素,首先,他们对关系是否满意基于对成本和收益的比较,以及关系的结果是否超过了他们对自己在关系中的应得之物的一般预期(比较水平)。其次责任感取决于三个变量:他们的满意程度,他们感觉到的对关系的投资程度,他们是否有良好的可替代性关系。这三个责任变量则可以预测关系的稳定程度。例如,如果一个女性觉得她从关系中得到的收益要比她可接受的程度还要少,但成本却很高,她便会有一个较低的满意度;如果她觉得在关系中投资很少,而同时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人邀请她约会,她的责任感便会很低。最终的结果则是关系的稳定度很低,非常可能的情况是,她将会和现在的伴侣分手。

3. 我们的直觉理论似乎是:我们想要,我们得到,我们快乐,但这种开心消失得比自己预期的要快很多。当事件过去几年后再调查,那些没有得到职位的人与得到职位的人几乎同样快乐。

4. 看不起自己的人也倾向于会对他人的怠慢作出过激的反应,其实他们感受到的拒绝并不存在,而只是因为他们惯于责备别人。取笑别人的人其实和被取笑者一样可笑。

5. 亲密关系中的依恋方式

依恋方式:基于个体在婴儿时期与主要的教养者之间的关系发展而来的个体对人际关系的预期方式。

安全型依恋方式:以信任、不担心被抛弃以及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很受人喜欢为特征的依恋方式。

回避型依恋方式:因为建立亲密关系的尝试被回绝,而以压抑依恋需要为特征的依恋方式,有着这种依恋方式的人发现建立亲密关系十分困难。

焦虑/矛盾型依恋方式:一种特征为关注他们的伴侣不会以同等方式回应他们对亲密的需要的依恋方式,这种依恋方式导致个体比正常水平高的焦虑状态。

依恋理论的核心假设是:我们在婴儿和儿童时期学会的特定依恋方式成为我们描述我们关系的即行模式或是图式。这个早期儿童关系的图式通常伴随我们一生,并扩展到我们与其他人的关系之中。

6. 归因和依恋方式
焦虑型女性和回避型男性的关系与安全型——安全型伴侣的关系同样稳定(源于对异性的刻板印象或图式),焦虑型男和回避型女 关系持续时间短。(与刻板印象差距太大)

依恋方式可以改变,人是可以改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在亲密关系中的不同体验,人们可以发展出不止一种依恋方式。我们和父母之间的关系的种类可能会影响我们成年时期与他人的关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