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亲密无间是如何被“训练”成回避模式的?

(2018-01-28 00:07:17)
分类: 情感与性
  用锅炒菜,人走开后忘了,烧焦了。这个菜不但没法吃,而且锅得用摩擦力大的工具使劲擦,若不彻底洗干净的话,没法再用来炒新菜。但如果实在焦得太透,恐怕无论如何洗,后面几次炒菜都会有焦糊味,或者因为擦洗不得不牺牲掉不粘的涂层……这时候,恐怕最彻底的办法就是买一个新锅了。
  一个人做好事,去扶老人,若不小心碰到“碰瓷”,被讹30万,并受到老人家人的恐吓谩骂等,即便最后法庭没有判要赔。她恐怕下次遇到同样的事,无法不想起可怕的后果,她即便敢,也有心理阴影了。
  一个人好心给他人搭顺风车,不小心碰到钓鱼执法的,要被罚数万元……下次他再看到同样想要搭车的人,恐怕没法泰然了。
  这些事的共性就是不可逆。两性亲密关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例子。
  如果一方好为人师,另一方就再也没有请教的欲望。
  如果一方道义凛然,另一方就觉得自己很卑微、有压力,感觉对话不平等而放弃对话。
  如果一方想要说服另一方,另一方就觉得干脆就不想要发表观点了,反正都是你对。
  如果一方说了点与对方不同的观点,另一方就觉得是对自己的否定,那么前者即便心里有不满想要开诚布公,却也觉得无从开口而放弃。
  如果一方说了自己的历史或小秘密,N天后另一方借之前对方的话发挥,那么前者以后“秘密”“隐私”“历史”这类话题将再也不会主动透露,并且倾诉欲最终逼得TA向外寻找树洞,或写日记。
  如果一方觉得自己问心无愧,手机爱翻不翻,结果另一方居然仍从手机中脑补出了“车祸现场”,那么前者以后再也不会放心让对方看手机,任何对方的翻看都会令前者处于惊吓预备中。
  如果一方以自我批评或讲故事的开局开始谈心以此表达交流的诚意,结果N小时下来发现两人的话题一直围绕着自己的问题/不足,那么前者迟早再也没有兴趣去玩什么自我批评的诚意沟通,反而抗拒一切对自己的谈论。
  如果一方随便而另一方选择菜单或电视节目,但结果前者并不开心,那么后者迟早再也懒得问对方,干脆就各点各。
  如果一方开口要钱的时候,以已经花掉的来开口,另一方表示不满;以已经花掉和未来要花掉的总和来开口,另一方依然表示不满,那么前者只能觉得怎么开口都是罪,只能不开口,撑不下去时拉倒。
  如果一方接受了另一方硬给的钱,另一方却给完之后开始诉苦,那么前者只能觉得拿钱本身就烫手,还是不接受罢,撑不下去时拉倒。抑或怪自己穷呗,嚯嚯,要有钱就砸一本写对方名字的房本过去,摆平。
  ……
  以上这些琐碎的例子,最终都会导向一个结果,就是对亲密关系中“无间感”的破坏,而且显然,被破坏一方的表达欲或表达空间,将直接受到压制——表现为相处时,主动性言语越来越少,话题越来越窄,能少说就少说,能不说就不说,以少惹事,三思而后说,相处氛围越来越沉闷压抑。任何开口都如同进了考场或法庭,顾虑重重。还哪里去找亲密无间的感觉?
  当然,回避有很多种。上文导致的回避是被动性回避。另外还有各种“报复”手段所呈现的回避,比如赌气、“石墙”、故意跑题、故意反话、故意抬杠等,这是主动性回避。时间长了,这些回避都会变成习惯性回避,或者原生家庭原婚家庭延续下来的习惯性回避。
  如果一方没有报备自己的行踪,另一方预期落空,多次之后,另一方可能会转向放弃对对方行踪的牵挂。
  如果一方说要回家结果没能回来,另一方就会对每次的“回家”都持不放心态度。
  如果一方说一心一意,结果却脚踩两只船,另一方就会对忠诚的承诺不再相信。
  ……
  这些例子则涉及到预期和信任。但每个人需要的条件不同。有些人天生不容易信任。比如报备需要做到时间地点人物三吻合;或其他一些只言片语或说话顺序,都成了信任的依据……那么,其中某些就存在过度的嫌疑。当然,当一方觉得过度的时候,另一方往往出于心灵参照系而觉得理所当然。
  相爱容易相处难。相处的匹配度与相爱的匹配度,要求并不相同。但最令人悲哀的是,无间感破坏容易修补难——就像那口烧糊的锅……人还是那个人,心已经不是当初的心——上面是刮擦的伤痕和焦糊味。继续相处,犹如吃着焦糊味的菜。
  美好为何值得追寻和咏叹?就是因为它的稀缺、脆弱、易逝。而且,诚如瓷器,就算把碎片收集齐,也粘不回原来了。但,如果,轻易能复原如初,如同游戏存档可以反复reload,那美好的东西又会有多少人去珍惜呢?
  大多数人都没有条件让自己在温室或象牙塔里躲藏起来,年轻的人们也从不惮于恣意……我们的成长就是在这种弹坑路上走过来的,无非是有些人年少时吃了该吃的苦跌个小跤,成年后能避免摔大跤。
  我曾经做过一件很蠢的事情,我想知道强光手电照了眼睛之后会有什么后果?于是我用肉眼看了一眼,结果是我知道了后果是不可逆的伤害,可知道了又有什么用呢?本来,知道就是为了更好保护眼睛,结果却要以伤害眼睛为代价,这个答案对自己已然没有意义,对别人也许还有。要检测手上的酒瓶是不是掉地上会碎,是否要掉地上摔一下试试呢?正常人当然是小心呵护不让它掉地上,而并不在意真掉地上会怎样的这个答案。智慧的人,珍惜当下,并不是去挥霍当下的美好,并不是去肆意考验测试对方,而是爱惜物力般地主动“挡开”一些考验、习惯性以美好去揣测对方或事实(因为美好是可以滋养美好的,美好也只能被美好所滋养,而不是防备。这也是皮格马利翁效应)。
  一个真正成熟的人,真正踏实的安全感是靠自己给的,而不是靠对方给的。像翻手机这种事情,是双输的幼稚之举——没有翻出问题,被翻的人受伤害;翻出问题,翻的人受伤害;一吵,就是双方都受伤害。本质上,是把自我情绪放在关系之上的自私狭隘!就算继续相处,也只会把被翻一方“训练”成“潜伏者”。相处中的“较量”(互动),一方某一回合的胜利都不意味着最终的胜利,恰恰往往意味着最终的彻底失败——赢了回合输了人心。翻手机这类策略就像一个毒气开关,一旦开启,不论过程,注定消耗感情!但类似的事情可绝不是只有翻手机一件,这不过是个通俗易懂的例子而已。只有幼稚的人才会说:我在乎的是态度(记得我曾写过渣男收割机的相关博文)!就像家长打孩子的时候说我这都是为了你好。愚蠢之爱!把态度放在结果之上的人,注定不会被好结果所眷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