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性关系笔记2

(2017-06-03 09:27:36)
分类: 情感与性
  生活中的形而上的讨论,大概绝大多数,其背后的真正动机,不是为了讨论本身、甚至不是为了真理越辩越明,而是起因于一种不安。
  这种不安,往往不过是一件与对方相关的很具体的事情,落在了自己的期待之外。
  而这件被“看到”的所谓很具体的事情,往往不过是整个状况的一个侧面、一个可能扭曲或夸大的投射,甚至压根是一个想当然。
  倘若,选择一种隐藏具体起因、走形而上方式的道路,作为反应路径……最可能的后果就是,将这种不客观不真实的、脱离现实的理解(误解),“复制粘贴”给对方。只需几个来回,就会彻底走向一场莫名其妙的论争。这种抽离现实的架空定性(贴标签),往往是相互的。这注定走向恶性循环。
  一般的事务性的误会,因为很具体、很生活化,于是很容易被解释或证明或反驳,误会也就得以冰释。相比于此,倘若出于某种原因,内心隐藏或修饰了真实的具体的不安源头,而在一开始选择走的是形而上路线,那么,这种误解的性质往往更严重。这种误解会涉及到对一个人的定性。要解释或证明或反驳某种形而上的定性,难度非常大,以至于容易让当事人深陷受伤感甚至绝望感。因为这容易刺中心结或用力过猛,而演变成对三观和信仰的挑衅。这种定性,往往意味着传承到未来的一个刻板印象。它否定成长、否定自省,它挑战人的尊严、甚至引出歧视和话语强权。它是鄙视链滋生的绝佳土壤,是亲密关系的冷酷杀手。
  本博主曾专文探讨“相合性”。我们找相合的时候,要先认清差异。而随着感情的进展,迟早要正视不相合性。谈不相合性的时候,则要认清“假差异”。而,由于形而上路线的论争,容易给对方架空定性,架空定性因触及信仰、尊严等底线,容易招致不服,不服容易导致用力过猛(出于防御、反弹、追求输赢等),最后双方眼里就只剩满满的被放大了多重的差异,简直势同水火(水和火当初怎么会在一起?)!我不否认差异存在的必然性。但与其有这闲工夫在辩论场上通过文字和抽象形而上概念,拿着放大镜去寻找差异,不如留出时间和机会,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心灵去感受差异,来得更真实、客观、接地气!
  既然,前提是,我们在讨论两性亲密关系,所以,主场应该是家,是厨房和卧室,而不是赛场、办公室、审讯室或法庭。有质量的两性关系也需要形而上层面的可对话性和沟通实践。但,当我们真想谈论形而上的问题的时候,我们进书房,这应该是一个被事实和数据围绕的情境。而不是基于一个想要纠正某种具体行为或解脱某种具体不安,却未及言明的心境。一切应就事论事,讨论学术问题就应该像做学术的样子。否则,哪怕两个学术大家,猛然相遇,他们也不敢深入谈论学术问题——除非正好他们在做相同的课题。那么,伴侣之间,谁给你的自负意图“擅用学术公器解决任一个日常生活事务”?哈哈。越是一起过日子的伴侣,越是应该一切就事论事。
  不知道“事”是什么?找呗!
  我们可以这样做:
  当出现或觉察到一次非预先计划的形而上的讨论的时候,先不急着解释或反驳,也不要想着通过“总结陈词”来终结一次不想要的讨论。一定要,先多想几个为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讨论,什么事让对方或自己想到了要讨论这些?
  当开始问“为什么”的时候,获得一种旁观视角甚至俯视视角,“讨论”就容易在陷入白热化之前被终止。然后,就是尝试去还原,追溯源头——是哪件事情落在了谁的期待之外。如果已经有几个来回了,那么这种不符期待的情况,可能是双方的。

  前面提到“总结陈词”。总结的,如果纯是自己的论述,这是没什么问题的,因为之前的表达太碎片化了,就串一串,错误的——承认并摒弃,留下实时的最新的认识。但是需提防的是,不要轻易对事件进行总结,更不要对对方进行总结。事件可能关系到对方,对事件进行总结,其实也是一种对对方话语权的抢夺。而对对方进行总结,则极容易变成一种定性。我把两类总结陈词分别称为自省式和评价式。
  为什么不要评价式的“总结陈词”?用专业的学术词汇,生活是“无限重复博弈”。任何一方发起总结陈词,其实就是试图终止博弈过程——我说完了,你也别说了。那问题是,如果对方想说呢?(而且往往是,没有看到总结的时候,本来不想说的,看完了之后,反而想说了。这时候,“总结”,可能被玩成了“升级”。)事实上,评价式总结,就像一条封口胶带,贴在了对方的嘴上。用文学化的说法,生活是一条河——是事件流和情绪流,它不应也无法由一串串的评价式总结构成。只有面对正式的、官方的、间隔许久而不会接续的告别,我们才需要一个看得见的“句号”。生活是一条河,它不需要在中间点出那么多句号,它需要逗号,并且宜多用省略号——体会感悟的机会不需担心在两性亲密关系中会贫乏。

  让我们现学现用吧:本文都是在谈论形而上。我问一个“为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次谈论?背后的现实场景是什么?——是一对已经相当熟识的伴侣,他/她们精于概念,他/她们所处的状态不是没话可说,而是可能用了不适宜的方式在诉说,可能会因为一些“自尊”(自我防御)而包藏自己内心的真实动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