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中的似是而非——爱与包容
(2017-05-21 11:29:57)
标签:
爱情包容相合 |
分类: 情感与性 |
“有爱的时候,任何事都可以包容;爱没有了,什么都是障碍。”这是一句似是而非的话。乍看之下很有道理,实则本末倒置。
在现实中,真爱难得,但人们还是会结合,因为找到了其他的“爱”。至少有三种“伪爱”(与真爱相对),一种叫“合适”,一种叫“追随”(或崇拜),一种叫“感动”。
“合适”,论条件:人品、能力、收入、学历、职业、家族背景等等,差不多了,觉得自己不亏,就可以结合了。如果自己赚到了,就不该分手,否则就是“剥离优质资产”。什么“找个合适的人过日子”之类的——为嘛不是“找一个有感觉的人过日子”?什么“我看你们挺合适的干嘛要分手?”——为嘛不是“都没感觉了还在一起浪费时间?”?
“追随”:因为喜欢或沉迷于对方,但是不能心灵互动,不能“用好”对方——找不到打开对方的正确方式,无助于对方的成长,也不能用对方的优势来帮助自己成长。
“感动”:被自己的道德或他人的道德所绑架。用“爱”来还债,偿还对方对自己的好。
文首那句话,就是追随者心态。沉迷的时候,忘记了自己的需求和对方的需求。最终又因为双方相互不能获得成长,而疲乏或消退——其实这是注定的,迟早。就像观众和演员的关系,台下和台上,单向的关系,不对等的地位……但别忘了,好戏也终有散场的时候。
出现了追随者心态之后,这种包容,并不是因为深刻理解对方(所谓深刻理解,是有“代入”的理解,是视对方如己),而是通过克制自己的需求,这不是建设性包容,而是克制性包容。当然,追随之爱不等于最后崩溃,因为如果两人很相合,就可能需要克制的项目比较少,仍可能比较容易坚持。抑或其中一方很强势有主见,另一方没主见,反而需要一个有主见的人的帮助,那么,变成了互补结构,也容易坚持。但这类容易演化成一个人格的自我不断越位,另一个人格的自我不断退缩。
但如果你想展望或评估爱情的未来,那么,这话的正确表达方式应该是:“如果任何事情都可以包容,那么,爱就是可持续的(夸张点说叫永恒之爱);如果还有什么是障碍,那么,爱,很容易会耗尽。”
爱情的主题是什么?是相互愉悦,携手成长!并且也只能是这些。“人生的港湾”是爱情最好的比喻,港湾可以避风(轻松快乐)和补给(成长)。不能给对方带来快乐,一定是某方面出了问题。要判定爱情的质量,很复杂,有难度——光有快乐,未必有质量;但要否定爱情的质量,非常简单——没有感受到轻松愉悦,那一定遇到了假爱情、假爱人。
而,如果包容成了爱情的主题,那得多累?包容,是消耗性的,以包容为主题,那么愉悦从哪里来?怎么保证?包容若成为主题,那么只能说明:不相合之处多如牛毛,令双方疲于磨合,无暇他顾。其实文首的话的后半句,应该是“双方可对话性没有了,什么都是障碍。”
如果你能感受到可包容,那么,至少说明:1包容的过程本身很容易,很可能是需要被包容的项目就很少,这证明双方相合度高。2可持续的包容必定是一种建设性行为,可包容,说明了双方的建设力是及格的。
相合性是基础,是决定未来关系质量的下限;建设力,则决定未来关系质量的上限。
我为何认为正确的恋爱观应该把文首的话倒过来说?
有没有爱是一种客观状态,不以意志为转移。文首的话,本质上是一种宿命论:爱出现,一切都不是问题;爱退场,一切都变成问题。当事人不需要做什么,被动接受爱情的安排就是喽。当事人只有在关系中“加害”与“受害”的差别。至于,有过错和没过错,责任、因果,等等,这一切分别,都不再重要。这些,就是宿命论心态。
文首的话还有另一层味道:没有(或无需)“相合度”的评估,上来就要求包容——这就是道德绑架呀。包容的内容自然是不相合的部分。可是,爱不下去,很大原因就是因为相合度不够呀。相合度本是最初的问题,后面才衍生出爱不爱。明明是问题的根本原因,它怎么变成了解决问题的手段了呢?所以,这话注定是本末倒置的。
由此引申出一个深刻的命题:爱情是一种选择,还是一种维系?这个命题的解答应该是这样的:爱情首先基于选择,这是下限,决定了有没有爱情;其次才基于维系,决定了爱情的质量的高低。所以,当爱情出现危机的时候,如果要分析或纠错,那么,首先应该把责任落实到选择是否有错?而不是:一味地责怪于有没有好好经营,或者天真地以为靠经营就能挽回爱情于既死。下限问题没有解决,或视而不见,一切经营都是空中楼阁。
而真实的恋爱过程,其实是一连串的微阶段构成的,是双方相互迈近,每一步都存在表达、反馈、评估、选择。正是因为恋爱到婚姻(或分手)的时间足够长,所以理智不可能永远缺位。所以,持续之爱,一定是有理由的、有依据的。而有依据,是可建设的基础,建设力的落脚点。另一方面,有些事情,则是可评估的。
举个例子:本人所经常强调的“相合”因素,就是可评估的。“默契”因素,则是可建设的。
但其实广义来说,哪怕是相合因素,依然是可建设的。因为你要评估相合度,你就需要去了解和理解对方,也要让自己的想法让对方知道。这就意味着,你们需要在沟通机制和效果上,进行建设。建设的方式,是走进对方的内心和把自己的心门敞开。建设的落脚点,就是可对话性。具备了可对话性,才可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
在结尾的时候多说一句:如果亲友团想要掺和情感话题,最需要切记的是,别眼里只有一种模式——就是自己的模式。人和人的差别太大,每一对关系的差别也太大。甲家庭能凑合着过,不等于乙家庭也能凑合。出问题的家庭的配偶,不等于你的配偶,那么,自然你的处理方式,就没法移植到问题家庭中去。如果甲的家庭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等于乙家庭也行,因为也许乙家庭连基本的可对话性都没有。还没等解决问题,新的误会就源源不断了呢。甲家庭为了孩子选择苟合,天天演戏十几年,非得等孩子上大学,才谈离婚。乙家庭倘若决定在孩子上大学前离婚就是自私对孩子不负责?嗤!能天天演出相敬如宾,也是需要条件的,乙家庭可能那十几年里只能演出冷战和热战呢。还能配合出十几年的戏,没点默契能行么?
若眼里只有自己家这一种模式,就自以为是正义二传手去下场劝人,这才是真正的“太自我”——活在自己的世界观里。亲朋好友都是一回事,如果观念狭隘不能包容多元,自然相处起来会很难受的。更别指望TA走进你的内心了。
昨天是“520”狗粮节,这是一篇迟到的博文,希望对大家有启发。
---------------------------------------
可以看看本博主的专谈差异的一篇:
后一篇:分手(或离婚)后能否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