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观宇_phyver
观宇_phyver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114
  • 关注人气:85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恋爱匹配之思维方式的时间特征

(2017-03-02 21:03:04)
标签:

预见

思维方式

分类: 情感与性
  思维方式的个体差异,实在是太复杂了。哪怕做个MBTI,再结合智商情商,再结合教育和职业背景,也不能高胜率地概括出是否是同类人,合不合。但是了解越多,确实越能提高胜率。
  要想“知天命”,就得“曾经沧海”。
  本文从思维的时间特征上分析差异。
  一种思维是前瞻性的、预见性的、动态的,与之对应的另一种思维是归纳性的、当下的、静态的。
  我认为,这在于每个人运用大脑的演绎能力的不同。当大脑的演绎能力比较高,长此以往,经过训练,形成习惯,就有可能具备前一种思维。应该说,前一种思维对脑力的要求更高。而训练是随着时间而积累的,所以,年龄越大,与周遭人的差异也就越大。
  一个未经验证的假设是:直觉型(相对于感觉型)、理性(相对于感性)、智商较高、职业背景中需要统筹预测能力的人,应该更容易具备前一种思维。就MBTI分型来说,N型人只占人口比重的大概27%(剩余全是S型),而NT型在人口中的占比更少至仅约10%。且这些人并不都能最终获得显著的预见性思维。
  总之,具备比较明显的预见性思维的人,绝对属于少数派。现实中的人类,并无预见未来的特异功能。但具备预见性思维的人,却一定程度上具有了类似的特异功能。
  这种思维的好处是:在事务性问题上,减少了不必要的尝试次数,可以做得更到位,更少返工,更周全(协作者很舒服)。成长速度快,因为一旦预见到过去吃过亏的情况出现,可以提前采取措施。可以有更强大的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容易出现诸如选择恐惧症之类的问题。
  这种思维的坏处是:因为不盲目,有时可能会显得过于冷静。就像电影中那种机器人,可以计算出某种情况出现的概率,那么在这个基础上趋利避害,对决策者来说可能是一件很有把握的事情,但对其他人而言,看不到不抛弃不放弃的情况出现,就会感觉有点冷血。
  比如最近的那个父亲把两个孩子摔下去的事情。如果是一个有预见性思维的人,他可能在头几个毫秒里,行动会比他人慢,因为位于大脑边缘系统的情感中枢不能获得完全的控制权,位于前额叶的理智中枢仍然对决策回路拥有干预能力。但这并非懵圈,而是演绎。但头几个毫秒之后,他可能就放弃了,因为他的前额叶帮他算出了拉住第一个孩子的概率很低,同时帮他揭示出失去第二个孩子的概率很高,所以,他的最优策略是赶紧把第二个孩子抓紧!刚才都是如果。当然,也可能现实中那个父亲会说/想:“我以为能抓住,因为我的大脑当时闪出了抓住的画面……”呵呵,可能是电影电视看多了,预见基于影视情节而非物理规律生理极限。那么,就算他在那一瞬间预见了,也是一次失败的预见。这个关系到预见的胜率问题。
  知识结构、教育和职业背景、智商,确实会极大影响到预见的胜率。这很重要,因为预见的胜率足够高,才能强化和巩固这个人运用预见性思维的能力和意愿。否则,他不会觉得预见是一种适应优势。
  虽然职业训练可以增加一个人在专业领域的经验,导致在专业领域的预见能力的提高。但具备预见性思维的人,其预见能力的范围是可以突破专业领域的。他/她可以在生活的所有部分(除了完全陌生的部分),都因其预见性思维,而体现出差异。哪怕像人际交往这样的事,他/她也能利用这种思维特性,策略性地获得额外的同理心和共情力,在话题的掌控上,避开沟通中的“暗礁”。
  为何是“策略性地”?因为这种同理心和共情力是基于演绎,而非感知。即,必须以当事人在理性掌控大脑的前提下,才能体现,相当于一种技巧、窍门。一旦被情绪或情感占据了上风,或因疲劳、低血糖等而脑力低下,这种额外的能力就会丧失。这种情况本身就侧面证明了,依赖脑力演绎的预见性思维,确实很依赖智商和经验,一个低智商的NT型,并不能带来什么显著的有适应优势的预见力。并且,这种情况也证明了:某些情商维度,确实可以通过智商来弥补——抑或那句话:智商高,情商也低不到哪里去,情商低,智商也高不到哪里去。
  在预见性思维的帮助下,个体会建立起看到未来、在未来的指引下行动的习惯,即“看一步走一步”。为了更好地获得未来指引,个体会重视信息收集,重视规律的理解,这努力本身又会提升预见的胜率,这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最终,思维方式会投射到行为方式、兴趣爱好上,未知也不再对这种人构成恐惧,反而是一种能激发这种人正面情绪的挑战。
  两类思维并非0和1的分别。多数人只是位于一条坐标的不同位置而已。
  那么说到差异,当思维的时间特征上差异过大的两个人,相处在一起,会感觉到严重的节奏感不协调(尤其是双方都很有主见的情况下)。除了节奏感的冲突之外,还有决策和处置能力上的差异,也会导致诸多不协调。预见能力是可以提升决策的信心的。在把自己带入更多未知时,保有更多的信心,就有勇气也有能力做出更加有魄力(更加激进)的决策或处置方案。而最终会在气质上塑造一个人,让这个人更有自信、而更不易退缩(指人格上不是指具体事务上),同时附带不急不躁、谨言慎行。
  预见性思维显然是一种优势能力。这类思维方式的差异,是偏向或伴随生存适应能力的差异的。具备这种思维方式的人能体会到这种思维方式带来的适应优势,所以不可能不去用好它而迁就对方。这就和急性子与慢性子、拖延症和非拖延症,所导致的节奏感不协调,不同!预见能力所导致的节奏感不协调,更多体现在想不到一起去,没有默契。因为无预见力一方是无法判断对方的想法和行为的,无预见力一方往往事到临头才做出反应。而有预见力一方,也不可能放弃自己的优势能力,装傻顶多是偶尔为之。急性子慢性子的差异,因为不存在适应优势的差异,所以大家很容易达成相互包容的意愿。拖延症和非拖延症的差异,拖延症一方则可能会有希望对方帮自己一把的本心,更是容易体谅对方的苦心。虽然,现实生活中的差异,哪怕仅仅谈节奏感差异,往往都是立体混合的。但是,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帮助读者建立分析、还原现实中混合差异的途径。
  
----------------------------------------

相关阅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