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观宇_phyver
观宇_phyver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114
  • 关注人气:85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部探讨死亡的现实主义影片《戛然而止》

(2016-07-06 13:41:47)
标签:

死亡

绝症

分类: 文艺评论
  德国获奖电影Halt auf freier Strecke》

戛然而止

 

(2011),无台词拍摄,大量的非演员表演。

  男主在诊断出神经胶质瘤之后的几个月“等死”时光。

  题材很像:《

推荐两部探讨死亡的电影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8bec7f0102vhym.html
  在此mark一下。
  顺便一提:在德国,医生会同患者和家属面对面谈论绝症,能不能治疗以及能活多久。并且在涉及未成年子女的时候,医生说:“就把我说的复述给他们就行了。他们想知道什么就全告诉他们。他们知道了有助于他们面对这个事情”
  其实应该倒过来说,大概就中国会觉得应该向当事人隐瞒这种事情,包括医生协同家属隐瞒。这事情实在操蛋。话说,难道患者没见过世面吗?越无法知道真相,越觉得大家看他的眼光怪怪的,越知道自己病情的无可救药。但不知道真相的情况下,加上无事可干,只会越想越往坏处想,把所有的绝症都想成只有几个月可活了。
  包括让未成年子女远离这种事情。
  追求的目标正好相反。西方,人们以最终能够面对作为追求目标。而中国的文化,以最终能够逃离或绕过,作为追求目标。病人如果哪天莫名其妙,一睡不醒,旁观者会说,嗯,很幸运,没有痛苦,没人关心到底怎么死的。难怪广州的杀人保姆能够屡试不爽。
  “真相与和解委员会”这种机制,在南非可以,在中国恐怕很难想象,也包括其他东方国家。连卢旺达都能敞开谈论百万人口规模的大屠杀。但印尼即使苏哈托下台,或已死,但屠共屠华的历史依然讳莫如深。呵呵,跑题了。

  后半段。临终家庭医生说,让病人死在家里,为了孩子。让孩子可以去陪伴自己的父亲,也可以去自己房间待着。如果把病人送到医院的加护病房,孩子不能看到父亲,只能感到,送走以后,下次见面就是死人了。孩子就会永远畏惧死亡。
  结尾。女儿莉莉说,我要去训练了。在片中,妻子不止一次说,希望丈夫能永远睡过去。他们在过程中面对死亡,与死亡“对话”,接受死亡。但是,生活还要继续。当死亡来临的时候,活着的人只能更加真爱自己的生活。与之相对的,中国式的缅怀。死前的过程直接跳过,或用一些隐晦的,或过滤掉很多触目惊心的,不管是当事人或是旁观者,似乎一直是抗拒的姿态在对待死亡,死后却需要很久才能走出来。
  但,死者难道希望我们这样吗?死者希望生者记住还是希望忘记自己?沽名钓誉、刻字立碑,这是多数中国人的心态。挣来身后名。法国电影《最后的时光》是希望忘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