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天才记忆 |
分类: 理性生活 |
普尔加三姐妹成为女性国际象棋大师的事件,打开了一道门,培养天才之门。
通过对这个事情的关注与了解。这种培养“天才”的模式是这样的:
基于记忆和直觉——这两种和智商无关的能力。
这种记忆是很幼小的时候,高强度反复的训练,比如,苏姗的10万个棋谱。
大体上,这种记忆,如同我们从小形成的关于生活场景和家族脸谱的记忆,是永久记忆。
通过类似辨识人脸的模式识别能力,大脑看到某个棋局时,通过大脑视觉皮层的梭形区,进行模式匹配,调用记忆信息的速度非常快,和认出熟人的速度一样快。基于海量的记忆数据,大脑根据直觉来判断下一步。
训练,将修正直觉的运行。
而基于分析的下棋是这样的,大脑通过计算,推演下一步或下几步棋的可能形势,择优选择。三步就有4亿种可能。运算,这是计算机擅长的事情,这也是会被智商拉开差距的事情。
靠运算来下棋,会占用大量的思考时间。
如果一个人,在一个自己完全陌生的领域,哪怕他是天才,具备出色的分析能力,但他也无法比过在这个领域熟悉但智商平庸的人。这个闯入陌生领域的天才,会因为缺乏记忆信息,而可供分析的素材缺乏,无法做出更加正确的选择,陷入“分析性瘫痪”。
当然,如果给天才以时间,他肯定学得比普通人快。
但,有些特殊的技能,需要大脑在幼年时就通过训练保留足够的突触连接。我想,除了下棋之外,比如画画、音乐、运动等。
模式的永久记忆,还可以提升瞬时记忆的容量。在7个单元的工作记忆容量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是以模式作为这些单元的元素,那么,瞬时记忆的实际容量就大大提升。“记忆宫殿”的方法,似乎也是利用了这一点。用永久的场景记忆作为联动捆绑。
不管我们做什么,经验都很重要。也就是说,不管智商如何,我们的大脑在真正解决问题的时候,主要还是用记忆和直觉,特别是那种实时的问题,这贯穿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真正用分析来解决的问题很少。
似乎,逻辑分析,对大脑来说是一种更加高能耗也更加困难的运行方式。
如果我们错过了海量记忆的铺垫,我们面对的世界都显得有点陌生,都总要反复动用逻辑分析,那么,无论是否聪明,我们解决问题的效率和准确性都会受到影响。
但反过来说,这种特定的、被证明至少在某些领域显著有效的,培养范式,虽然能培养某些领域的天才,但不会显著改变智商。
前一篇:辨析《欢乐颂》中的两个疾病
后一篇:左脑和右脑的功能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