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创业板高估值就一定能促进产业发展吗?

(2016-05-04 10:55:38)
标签:

估值

并购

创业板

分类: 商业观察

  前言:  鉴于文章中“高估值”和“高估”轮番出现,有读者表示不解:似乎我混淆了这两者。所以,我有必要在此先表明我对概念的理解和界定,供大家参考。我一直理解高估值就是估值的数值比较大,无论是市盈率、市值,或是其他指标。有效市场理论下,高估值行业就是高成长的行业,高估值的企业是高成长性的企业。高估值本身就是产业高速发展的标志,两者就是一回事,不是因果关系。标题成了伪命题。不过我对有效市场理论是有怀疑的,特别在中国这样的资金主导的市场中。在我眼里,高估值不能和高成长画等号。市场给予高估值,但企业内在不值的话,就是高估。高估表示有泡沫。高估是高估值表现下的一种情况而已。标题不区分,因为高估值是否高估也是随企业的发展而变的,其实也因研究者的标尺而变。而我的论证切入点在于高激励。不管是否有泡沫,只要一个企业达到高估值,它就有条件(通过金融市场中的运作)把高估值转化为高激励。

 

  去年流行一种观点,认为股市上涨是国家意志,而且是国家需要;而创业板高估值,可以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因为中国到了关键时刻,如果要想赶超美国,就必须抓住这次机会。所以中国的创业板成为全球最高估值的证券市场,是有道理的,是必要的,估值比纳斯纳克高,泡沫比纳斯达克大,这都不是个事儿,否则中国怎么跑得比纳斯达克对应的美国快呢?

  这是典型的似是而非的观点。本文不讨论中国股市泡沫的可能性必然性及其原因,这是中国金融市场封闭+强管制的结果。本文讨论的是当一个市场长时间高估,它会带来的负面后果。

  非理性心理学中很重要的一块就是研究激励效果曲线的。这是一条上凸的曲线。我记得,研究人员曾经到印度去做了个实验。让受试者完成一定的游戏任务领取奖金。发现当奖励很大的时候,游戏任务完成得很差,比没奖金都差。对于美国企业的经理或者高管的统计调查也得到相同是结论。激励曲线的研究是一项相对古老的研究,结论具备很强的可靠性和普适性。

  既然如此,股市对企业股东、创业者、经营者的激励,完全可能出现类似的情况。最终,在成长型企业的关键成长期,孕育出一种可能有害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就是辛辛苦苦做实业、做产品,不如资本运作。尤其在中国,IPO犹如免死金牌,而且可以获得对非上市的竞争对手的绝对优势,而高估值促进并购,并购又推升估值。这个游戏下,并购方和被并购方,都获得了超额收益,这是极大的激励。新兴行业、成长型企业,本来就是一种试错,需要没有退路的坚定和必须成功的尽心,才能使整个过程效率最大化。这些已经提前兑现收益的企业经营者,他们的压力马上就小了很多,在和那些没有优势但又必须创业的团队相比,哪个更容易犯懒?当然,完全不能兑现肯定也是阻碍发展。这就是股市以未来收益融资的价值所在。但由于中国股市的畸贵和难入,所以,这些小微企业的分布呈现哑铃型。要么就是找不到升级跨越的资金,最终如果混不下去,可能就开始坑蒙拐骗,污染整个商业环境。要么就是多到用不完的资金,可以放松一下,丧失当年的创业劲头。

  另一个问题就是,并购,特别是互补型的并购,会带来企业基因的污染和丧失问题。尤其是在新兴领域的发展早期,特别需要推陈出新,需要独辟蹊径,也就是需要多样化,而每个团队应该着力发挥自己的优势长处。但是,可能一个隔壁行业甚至陌生行业的门口野蛮人拿钱砸你的时候,它给你带来的干预干扰,带来的KPI要求,可能就成为对原创业团队初心的干扰,甚至可能完全被扭曲。最后,变得和并购方一样平庸。

  其实,创业板从2012年起飞,现在是否孕育出伟大的企业?有目共睹并继续拭目以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些曾经指着创业板给大家画大饼,或以为创业板高飞能够冲抵中国体制弊端带来跨越式发展,的那些观察家和分析师们,他们真的有点天真有点单纯。

  当然,我只是在意“度”的问题。股市本身的价值,并购本身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正常情况下,这些已上市的创新企业,它们的前景各不相同,这是它们处于高风险的试错阶段所必然决定的,也就应该对应它们的估值水平千差万别,可以比夕阳产业的水平更低,也可以是4位数的高水准。但在国内创业板,大把的企业,动态市盈率都在100左右;而在去年高峰时期,离散的程度更低,而且集中分布的值域更高。这就和在海外市场特别是美国纳斯达克很不一样。高估值本身的存在,毋容置疑。但好与不好,在于市场对于企业未来进行定价的效率(包括准确性)。所以,中国市场中的大量企业同处于一种估值水平中,必然包含了大量的虚高的企业,这些企业最容易出现我前面提到的弊端。而纳斯达克在上次泡沫之后,如今依然有估值超高的企业,但这还是有合理的地方,不管是哪个行业,美国本土公司就是具有更好的创新基因、享受更好的制度环境、获得更高的专利溢价。但对于虚高,投资者谨慎得多。并且占多数比例的企业,其实估值还是比较低或者说比较合理的。像中概股,要不是纳斯达克给的估值太“合理”了,它们哪有私有化之后回国上市的套利空间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