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方派?经方派?——再聊以科学审视中医药价值
(2016-03-09 12:04:29)
标签:
经方派时方派 |
分类: 理性生活 |
之前的《为何我主张废医验药?——关于中医的一次长聊》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8bec7f0102vr77.html
两文,引来持续争论。本身,我的思考和陈述,就需要观点冲撞,才能更好的梳理逻辑和展开。这要感谢所有参与者,这感谢无关立场。
按照科学方法来研究理论和验方的价值,就和研究所有事物一样,尽可能控制条件(社会科学领域很难),逐一检验每个变量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要尽可能控制甚至去除无关变量的影响。那么,很简单,就是把理论作为一个变量先去掉,看看效果。就是说,假如有人只背汤头,而不知道《黄帝内经》的存在,是否能够达到正常的中医行医效果?反过来,如果只知道黄帝内经或一些理论,而完全不知道一剂验方,再看看行医效果?我这边说我的体会也没用,我也没找到此类数据。这个问题值得大家思考、观察。
经“龟魔女”提示,
我认为:经方派和时方派的划分大体上可以对应我《……验药》文中提到的两类中医生及其方式。
用我科学理性的话语体系来概括这两派,如下:
利用中医理论,结合行医者的主观理解和发挥,编纂自创药方的,或直接使用前人的时方的,是时方派,它的依据是理论,未经实践明确检验。
用前人留下的,主要是指上中古时代留下的药方作为行医药方的,是经方派,它的依据是前人从病人身上总结来的实践经验。如果经方按照这样去定义的话,经方和我提到的经验方、验方,概念基本重合。即我文中认为有改造价值的部分。
我只相信事实和数据,既然是药,当然只看疗效。
用前人留下的,主要是指上中古时代留下的药方作为行医药方的,是经方派,它的依据是前人从病人身上总结来的实践经验。如果经方按照这样去定义的话,经方和我提到的经验方、验方,概念基本重合。即我文中认为有改造价值的部分。
我只相信事实和数据,既然是药,当然只看疗效。
有时候,生病吃中药,你还得正常看医生,该怎样怎样,你不敢不上医院,因为你也知道,光靠中药不行。这显然就是没有疗效或疗效太弱的表现。这种中药,往往是时方,方子内容很灵活,因病人而异,也因医生而异,但没有疗效,能算药吗?但用的材料好的话,治不了病却能让身体更舒服或更壮实,不过是保健品。保健品可以不用管疗效,反正对身体好的,就是保健品。时方往往讲究组合、配伍。但几乎绝大多数都是杜撰出来的,其组合互补价值并未经实践检验。
我又为何承认验方的作为药的地位?因为验方对症了,确实能治好病,不但可以在没有西医的情况下独立治好病,甚至还能治西医还治不了的病。这就和保健品不同了,疗效确切,当然是药。可惜,这类验方数量真的很有限。
为何经方都是宋以前的?甚至主要都在《伤寒杂病论》里了?而时方往往都是更晚近的年代?因为中医体系里的药,大多数都在汉代就被确定下来了,因为中医药的原料来自自然界,而自然界中的天然物质的种类是稳定的。汉代之后,书籍的记录传承功能已经相对成熟普及,也就是说,基本上前人发现的药(原料)后人都能知道,这意味着你要新发现一种药(原料)变得极其难得。而新药不能发现,当然也就不能治疗新的疾病,就不会有新的经方。新疗效,靠新药!倘若真如时方派想的那样,新药是靠排列组合的变幻来获得,那经方应该越往后越层出不穷才对。这也从侧面印证了理论(指导排列组合方法)的无价值。
为何经方都是宋以前的?甚至主要都在《伤寒杂病论》里了?而时方往往都是更晚近的年代?因为中医体系里的药,大多数都在汉代就被确定下来了,因为中医药的原料来自自然界,而自然界中的天然物质的种类是稳定的。汉代之后,书籍的记录传承功能已经相对成熟普及,也就是说,基本上前人发现的药(原料)后人都能知道,这意味着你要新发现一种药(原料)变得极其难得。而新药不能发现,当然也就不能治疗新的疾病,就不会有新的经方。新疗效,靠新药!倘若真如时方派想的那样,新药是靠排列组合的变幻来获得,那经方应该越往后越层出不穷才对。这也从侧面印证了理论(指导排列组合方法)的无价值。
药就是药,疗效不是靠撞大运!保健品就是保健品,吃吃无妨。该保健也得保健,该治病也得治病。分得清吗?
和朋友聊到这个问题,他也感觉目前的中医药教学就是完全时方派的路子,也就是我们一致要反对的路子。他推测可能本位主义的影响,毕竟国内教育系统严重的理论和实践相脱离,否定理论价值实际上否定了讲台上老师的存在价值。所以正规中医院毕业生自然大比例都是被时方派洗脑的。呵呵,我想起某网友提到的中医毕业生就业难。不过更具讽刺的是,我朋友听说南京中医药大学的一个教授,老婆哮喘50多岁就病死了,然后一帮中医生在论坛上就笑话这教授的水平。我说,他就是被时方派的思维方式给耽误了,高估了理论的价值,也许本来可以去寻找治疗哮喘的验方,他却自己在尝试用理论来组方,给耽误了。当然,我纯属猜测。孤证难立,这个例子不能证明什么,只是陈述事实。但至少那些想要在理论海洋中寻找真理的拥趸们,应该扪心自问,你们的理论水平能超过这个老教授吗?你们能用你们的理论水平得到更好的结果吗?
他还听说可能将来会推出一个政策,放宽中医考证的门槛。当然,这事纯属道听途说,我也不太信,读者不要把我当传谣。我说,假如,是假如,这是真的,未必是坏事。因为现在很多人迷信中医,还是因为中医神秘,被大师忽悠,或被偷用西药和激素的骗子忽悠。如果他自己真正治过,或看见身边人治过,他就对中医是怎么回事更加了解。现在的流传中的中医的神奇,往往是某某用中医治好了什么病,一个个孤证,且不可追溯。如果能看到身边人治病,也许他就会发现这个中医生一年看了几百个病人,但治好的只是……
话说,那些骗子,放在美国,绝对是判刑的下场,这又不难找人和找证据,怎么国内就这么泛滥呢?
另外,聊及中药和保健品的关系。我们觉得中医的理论体系也不是一块铁板,必须作点区分。
一部分理论,是根植于人类早期原始的世界观的形而上理论,典型代表是阴阳五行,它确实是脱离实践而存在,或者它所描述的事实太笼统粗糙和当下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的精度相比差距过大。
另一部分理论,是来自实践的经验的总结和升华,虽然它借用了前者形而上的话语体系,但它确实是根植于实践。它对我所认可的一方对一病的验方体系,是一种很好的辅助归类作用。比如药物的性味经(归经)。概括的说,就是中医里面的药物理论。它和药物本身没法作彻底的切分,所以,可以被检验而不必废除。
那么,由于中药(广义中药也包括物理治疗手段)的药物理论的丰富和精细,和一般的保健品相比,确实在针对性上有优势。但这里面也不存在很大的冲突,本身,很多保健品就是可入中药的原料制成,或就是中药成剂。就算是诸如营养补充剂那样的保健品,它的理论也在发展和丰富的过程中。加之,保健品、非处方药、处方药之间的划分本来就是模糊的或可变的,所以这方面的差别,不足以改变按疗效把很多中药组方放到保健品的看法。保健品对身体有好处,生病的时候对治病有好处,但这好处不是针对性的,即它只是通过改善身体状态来间接帮助身体康复。
补充阅读:
后一篇:我的灵魂,何处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