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批判6:恐惧
(2014-09-20 22:43:24)
标签:
恐惧勇气责任教育人格 |
分类: 价值观批判 |
如果说,在西方欧美代表的国家中,在乎的是什么?爱、勇气、责任、荣誉,这些肯定是必不可少的。他们会从小以这些核心价值观被教育。
同样,东西方语境下的词义是有微妙不同的。比如说这个勇气。
东方的勇气是个人身上的一些外化的特征,比如水浒梁山好汉会让我想到勇气,确实那是诠释东方勇气的极佳的例子。但是如果是这样,我实在没觉得我儿子应该具备勇气。所以,中国的小孩通常不会被以“勇气”来灌输,而是被以“明哲保身”来灌输。
我注意到西方勇气这个概念时,最初是从威尔·史密斯父子的《重返地球》中体会到的。然后是《分歧者》,然后是《勇敢者游戏》。其实,《重返地球》是败笔,故事太单薄且牵强,立意太单一,几乎是赤裸裸的说教。但说教的内容,确实是西方社会很在乎的东西,就是,要学会面对内心的恐惧。内心的恐惧,会让你出错、退缩、混乱,当一个人学会了面对自我内心的恐惧,他才真正获得成长。影片的失败显然不在于这个话题,因为我提到的后面两部片子,也是提到了恐惧。尤其是《勇敢者游戏》,更是以恐惧为主题。
中国在二十年前的教育界,曾经流行过挫折教育,可惜后来很快被鼓励教育所取代。其实两者不矛盾,但中国父母不专业,所以学得很不到位。比如鼓励教育下,导致90后一代普遍很把自己当回事、自信到自负、输不起。60后70后不乏大量成功者,他们除了很早把握机会外,还有一点优势就是,他们从政治恐怖的年代成长起来,很多人早早经历了人生中的重要一课——面对恐惧。
勇气很重要,西方认为,只有有勇气之人,才可能去兑现荣誉和责任。不能克服内心恐惧,就没法面对外部挑战。而克服内心恐惧的人,自然获得了强大的内心力量,让我们这些东方人,觉得自信是西方人普遍的精神气质。东方父母有强烈的保护欲,或者说,他们的教育技能贫乏到只知道保护了。这样的父母,害怕让子女直面危险,他们对教育的职能目标,还停留在保全子女生命上,似乎把他们带大,就算是称职的父母了。忌讳在子女面前谈论恐怖的东西,忌讳谈死亡、鬼等,当我不算小时,谈怪物,都被我母亲大骂。当我看到西方的儿童片居然还有《鬼妈妈》这样的鬼片的时候,我也大吃一惊。没有死亡教育,没有恐惧教育,没有应急技能教育,所有这一切,都是近几年才开始谈论的东西,当然全都是舶来品。并且在中国这种祖辈普遍干预教育的“东北乱炖”式教育氛围中,其效果不敢恭维。
我现在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人生不能缺少这一课。回想自己,是在毕业后才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获得强大的内心。这个过程,不是刻意为之,但恰逢其时。害怕自己不如别人,害怕失败,害怕做选择,害怕做决定,害怕担责任。通过组织驴行和探险、做期货、做公司,等一步步,反复体会到自己的情绪反应,然后认可,然后泰然。
勇气,不是知识,不是克服困难的知识。我上面提到的三部关于恐惧和勇气的影片中,都没有提到具体的解题过程怎么来。似乎主人公想通了,解决方案自然来了,这不是导演偷懒,而是勇气的话题在西方就是一种情绪管理。这是我在看到《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这本书之后,才悟到了。这本书中的知识,起自美国,被介绍到韩国后,被韩国人写成书。我相信美国应该也有类似的书。用这本书中提到的情绪管理训练范式,来解读西方的勇气概念。勇气,其实是承认自己恐惧,体会自己的恐惧情绪,倾听自己的恐惧情绪,表达自己的恐惧情绪,控制自己的恐惧情绪。我觉得这个范式,和《重返地球》的情节相当吻合。其实,西方影片和小说中,英雄人物的脆弱一面被大量表现成为一种经常性现象,甚至是必须的。这和中国式英雄,尤其是古典英雄正好相反。中式英雄是不能怕的,似乎他们因为把恐惧从情绪中剔除了,才获得了英雄的能力。但现实生活中凡人做不到。于是,中式英雄显得很不现实,成了神话或样板戏。看中国的英雄电影,获得不了成长,本质上和看郭敬明的电影是一回事,就是意淫。
中国人多数无法被有意识地给予勇气教育,这导致中国的成年人人格缺陷成为普遍现象,包括我前面提到的救主情结、盲从、迷信、缺乏安全感、多疑、自卑、自私、拜物拜金拜权、贪婪、自我迷失等,核心就是缺乏安全感,这是一种精神上断乳期被打断的征候群,就像狗是狼的一种幼稚化的发育变异,中国人心理上就永远停留在了断乳期,失意时渴望被保护被控制被安排,得意时觉得别人等着被自己保护被自己控制,这可能是某些成功学讲师说的中国人缺乏狼性(而更像猪狗)的真正原因,这绝对是个犬儒主义超级大国!
少数后天机缘巧合下获得勇气教育的,往往都不会太差,至少内心一定是坚强而充实的,这些人往往很清楚自己要什么,也深谙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