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定价权财经 |
分类: 财经观察 |
最近有两个热门话题:一个是死守耕地红线,据说是只有那样才能有粮食安全;一个是保护主粮生产,守住粮食自给率。一个老套的理由就是大豆压榨业的过去和现在。
其实这样说,完全是狭隘的行业本位思想。但是问题在于,谈论的时候,从来不说是为了行业内的一群既得利益者,从来都是说为了全民。在商言商,其实无论是本国还是外国,农民、商人,都只有赚钱才会去做,只有赚足够多的钱才会做得欢快主动。其实不止,央企、政府,也是一样的道理,无利不起早。在我们算最终价格的时候,他们在算成本。如果他们的成本低,他们当然可以接受低的价格销售给最终的用户;如果他们的成本高,他们有了定价权只会卖更高的价格。
这个道理基本是废话。但废话就可以证明所谓定价权的提法就是行业携公众福利以飨一己之私。作为消费者,最优策略应该是促成低成本供货商主导定价的这么一种机制,只有这样,才能让最终的成交价的下限更低。至少表面上,设计复杂的行业保护制度的初衷是为了大多数人的福利。现在幸亏所谓保护措施漏洞百出,假如百分百发挥作用了,中国的榨油厂都用国产豆,那么我们要多花多少钱去买高价豆油和高价豆粕?最终消费者只会福利受损,真正算下来,得利的就是中储粮和围绕中储粮的其他贸易商而已。确实有时候,低成本供货商主导价格也会有高价,但在全球化体系下,全球土地生产粮食、自由贸易,即使供给刚性如粮食这样的商品,也难以维持高价超过两个种植季。而保护论者认为全民受损的理由就是这少数的高价种植季。
真正的问题根本,在于为何那个低成本供货商不是我们而是别人?为何我们的土地生产力低下、劳动生产率低下?
假如我们一点农业禀赋都没有,那自然也不存在可保护的,也就不会竖起壁垒,如同香港、新加坡这样的国家,也没见他们吃饭成了问题的。
这是思路问题,其实正是整个体系保护了低效的经济模式,我们才出不了低成本供货商。
附相关博文:
《二论棉花配额行情:争夺定价权是爱国行径?——这是个伪命题!》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8bec7f01014axp.html
《三论棉花配额行情——无解之局源自收储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