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论棉花配额行情:争夺定价权是爱国行径?——这是个伪命题!

(2012-05-18 10:54:56)
标签:

棉花配额行情

定价权

ice

发改委

大豆

榨油厂

政策

自给率

财经

分类: 财经观察

  还是以棉花配额行情为例,我们一步步展开讨论。首先,我们要知道,所有市场参与者都有权参与定价,而且事实上你也不能阻止这种参与,只要入场交易了,就是参与了。那么有哪些参与者呢?投机者、贸易商、棉农、轧花厂、纺纱厂,并且这些角色都有中外之分,后来又多了个发改委/中储棉。
  我们不说国外,就说国内。19800元/吨的价格是2011-12年度的收储价格,是发改委/中储棉的价格;20400也是。但棉农呢?棉农和轧花厂觉着2012年新棉应该在21000(基准皮棉)以上才满意。而纺纱厂呢?觉着今年陈棉跌到17000以下才满意。这些价格都不是狮子大开口,其实不过是让他们的利润水平能恢复到正常年景测算出来的价格。所以,当有人打着争夺定价权的旗号,我首先不知道他想为谁争夺定价权?如果是为纺纱厂争夺定价权的话,显然现在价格都没跌透。之前那个棉花配额行情中“牺牲”的多头,我看来看去,只能看作是为发改委/中储棉争夺定价权了。

  再说了,定价权可争吗?现在时机成熟吗?条件具备吗?中国是棉花的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这点没错,但中国作为棉花净进口国已经很长时间了,能说资源掌握在自己手里吗?国际棉价是国际上参与流通部分的棉花价格,所以中国自己生产的那点棉花,自己全部用完了,量再大在国际上都无法施加直接影响,所有的影响都是间接的。不幸的是,参与流通的部分的棉花,也不受中国控制。所以,国际棉花价格难以由中国来决定的。但中国一直在尝试保持国际市场棉价的话语权,这不是主观能动的权力意志,而是因为中国参与世界棉花贸易的量很大,所以自然身不由己地卷了进去,并且一直在争取一个和自己的贸易量规模匹配的话语权。但由于中国是最大净进口国,所以纯买家的身份,让中国的话语权在买方市场时大,在卖方市场时小。这种时大时小的变化,是市场赋予的,而不是说,他们时而做局成功,时而做局失败。
  事实上,近两年很多中资已经在ICE上有不少头寸了。甚至有传言,中资背景的ICE棉花头寸一度达到第一。所以其实你要说现在的ICE价格是谁来定的?也可以说就是中国人参与定的。因为去年和今年,棉花转为买方市场,自然买家来定了,这是经济规律主导而非权力意志主导。问题在于,这个参与者,体现的主要是中国棉花贸易商和棉纺厂的意志,而非发改委的意志,所以站在发改委的立场上,他才会觉着丢了棉花定价权。这么说就又回到前文的问题上了——谁的定价权?
  发改委其实也实现了他的定价权,就是国内收储价。也就是因为,发改委在国内实现了定价权,在国外没有定价权,所以才导致内外高价差存在。这是合理的吗?这种高价差对产业有利吗?如果棉花的下游产业是国内消费的,高价差的影响就不大,比如玉米、白糖、大豆,就是如此,郁闷的也就是某个局部产业环节而已,无损于稳定。但棉花的下游产业是纺织业,中国要靠纺织品出口来维持贸易顺差和巨量的劳动力就业问题。所以高价差直接损害了下游产业和亿万吃纺织饭的人的利益。结论是高价差极不合理,后果严重,维持这种高价差是一种严重损害社会效率的非正义行为。现在收储结束了,收储价的影响也小了,越来越小。而且发改委已经完成收储,所以后期价格变化已经不是发改委的利益所在,也不是他们的政策目标所在,作为国家宏观调控部门,这时发改委的关注点自然要转移到下游产业上去。而这时所谓的“爱国”多头们,却继续做着刻舟求剑的事,还把发改委的正常的调控方向转移视为出卖和背叛,实在无知可笑。他们的牺牲,为谁牺牲?算下来也只有手握大量棉花的中储棉有可能在乎他们的牺牲了。

  最后,就定价权论定价权,撇弃主观能动的权力意志,从市场规律主导的必然性角度,我们展望一下未来。从趋势上看,中国在未来几年,很可能丢掉棉花最大生产国的地位,我认为这是迟早的,而且很快。但纺织业在中国的吸纳就业的作用,导致国家会尽力维持这个产业(也就是棉花需求方)的规模。农民种棉花不赚钱可以种别的,国家也希望农民多种主粮;纺织工人失业了,找不到这么大一个产业来吸纳转移过来的工人。这注定在保护棉农还是保护下游产业的利益上,决策层在均衡兼顾的名义下会向下游产业倾斜。将来,中国的棉花自给率注定是会不断下降的。中国的棉花自给率下降,会导致在国际棉花贸易上的市场地位进一步失衡。若高价差变成惯例,订单会年年流失,纺织产业出口规模注定萎缩,除了转移到其他国家,别无他路。不要指望高补贴,那只是权宜之计,招致贸易纠纷,也让财政负担加重,现在中国财政盈余多还好说话,等到将来,让财政补贴纺织厂就难了。若价格内外联动,则棉花种植面积会急剧萎缩,纺织产业出口规模可能不萎缩,但由于原料自给率太低,中国纺织业(尤其是出口部分)最终会固化为世界纺织产业链中的代工环节(两头在外),利润会被压到最薄。总之,中国在世界棉花市场上的话语权会越来越小。

  一个现成的例子是大豆。08年大豆疯涨又大跌,豆农和压榨产业很受伤,于是就有人跳出来说我们应该从四大粮商的垄断中夺回市场定价权。08年新豆上市,中国首次推出大豆收储制度,主管大豆产业的发改委相关领导新官上任,向媒体提出的一个政策目标就是要维持住中国大豆压榨产业的自给率,争取提高产量,扩大自给率。那时候自给率已经降到40%以下了。结果呢?大豆产量和自给率以更快的速度萎缩。东北大豆压榨产业萎缩被逼到沿海地区开设压榨厂。原来的民营榨油厂在04年那波大豆行情中幸存下来的,08年基本死绝(被收购),取代他们的是外资和央企的油厂。我们看到,豆农依然受伤、油厂依然受伤、大豆储备库也受伤(不亏本卖不掉,还得找老大发改委出面搞定向销售,其实就是强行摊派,让油厂受二次伤),发改委已经不敢在大豆产业上定什么政策目标,定价权就更别提了。再几年,中国豆油的原料自给率可能就趋近于零了。这才几年功夫?想想九十年代,中国还是大豆出口国呢!而一提要夺定价权一搞收储,到现在,才4年,局面恶化更快。

  哈耶克有句名言:通往地狱之路,通常是善意铺就的。
  下篇预告:《无解之局源自收储制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