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与佃户之间的经济博弈模型,千百年来在所谓的自由市场经济和私有产权制度模式下,玩烂了。所谓的经济学家,就是TMD扯淡为主业,根本无视现实。请问,中国古代,私有产权和自由市场没有么?在封建社会,中国农村土地是不是私有,产权是不是可以交易,可曾解决过现实问题呢?地主和佃户之间的合同纠纷与公平性,是如何保证的?
地主与佃户之间的经济博弈模型,可以应用到非常多市场交换场景中,包括生产要素行业,也包括房地产市场。如果,不存在第三方介入,公平交易本质上不可能存在的。房价为何上涨?房租为何上涨?很简单的道理,拥有房产和土地的资产所有者,相对于并不拥有的消费者,是存在定价优势的。地主,手里地很多,是否租赁出去,少租赁几块,并不影响生活质量,但是,佃户没有土地,就意味着无法生存。在这种经济力量对比差异性基础上,长时间周期的必然结果,就是地主和房东会逐步联合起来推动价格上涨。价格,对于富裕阶层不敏感,对于非富裕阶层敏感,因此,房价租售比偏高的现实,会被未来加速上涨的预期所推动。除非,市场出现一种第三方,针对地主和佃户之间的交易关系施加反向压力,导致地主这个群体阵线瓦解,不会形成默契,甚至,自相残杀、相互杀价,才有可能保护佃户的利益不受群体性掠夺。
一种方法,就是在生产要素类行业,例如:煤炭、钢铁采用的策略,TMD都别干了,直接都是国家控制,国有企业相互之间联合垄断价格的地主联姻行为会被政府价格控制管制,会扼杀住地主垄断优势。
另外一种方法,就是政府参与到市场交易中,故意设置变相补偿佃户的政策,例如:劳动保护法、社会保障,加大对地主一方的经济压力,以控制地主剥削佃户的行为。
小农经济时代,中国主要矛盾集中在地主和佃户之间矛盾,这个问题,太祖给解决了。
后工业化时代,城市房地产价格、房屋租赁价格,是左右城市生活的非常关键的经济博弈问题,想要彻底解决,毫无疑问,必须要采用成熟的策略,那就是国有企业涉足整个房地产开发、租赁市场,彻底垄断市场供应,以调整适应需求,让地主存在强大的对手。
小老百姓,是永恒抵抗不住地主阶级整体打压的。既然,中国号称是共和国,是民主,那就要代表多数人利益。多数人都到城市生活时,中国的政治模式,必然要想方设法确保城市生活成本可控,让有钱的自己买房,没钱的可以租房。怎么才能低成本的做到呢?
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找些套路把大批民企的烂尾房收了,挨个收保护费,通过银行干残一批,教育一批,挽救一批。拿到手的房子,逐步投入租赁市场,可以稳定房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