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技术之外,李安依然值得敬佩

(2016-11-16 13:40:49)
标签:

杂谈

​最电影君两天前去看了《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本来要去看120帧的,但很可惜,最电影君到了电影院门口,看见长长的队伍就放弃了,只好转战普通厅。

http://ww1/large/7c83ac9bgw1f9tv60a0bcj20go0b4djd.jpg

​首先我们不讲剧情,先谈谈技术,该片是以120帧、60帧、24帧/3D规格在中国上映,最电影君惊叹于李安导演的创新,但在外界的一篇质疑声中,最电影君也有一些疑惑,真的有这个必要吗?看到电影的前十分钟,最电影君就已经有了答案,却有必要,我们先听听李安对此的解释:“技术可以将故事带进现实,人们总谈论技术,把它看作奇观,但技术应该服务剧情和戏剧性,我想透过技术好好表达这个有关人性的故事。透过技术,我可以打通观众和角色之间的隔阂,也打破了电影中旁观者和战士的隔阂,显得足够真实。”电影中有很多移动的镜头和人物表情的特写,最电影看的24帧,在镜头移动时,画面会产生模糊,而电影中人脸的细节,电影君也几乎不能看清,所以120帧真的很有必要。

http://ww2/large/7c83ac9bgw1f9tv6ms0bij20go08s0u8.jpg

​好了,除去技术,我们来谈一谈剧情吧,首先要说的是电影的标题,这次的中文片名也很有意思,从《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到《半场无战事》,最终定为《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其实也是影片定位上的一个延续,片名中的“战事”指的是“心战”,整部影片讲述的是少年英雄经过一天的所见所闻,经历复杂的内心挣扎之后,最终做出了重返战场的抉择,是一次心灵上的纠结和漂流,和前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从剧情来看,和李安早年的作品《与魔鬼同骑》中的“男孩成长”主题更是一脉相承。

接着我们来聊聊剧情,整个故事其实发生在一天之内,甚至可以说是几个小时之内,故事讲的是一个普通家庭的美国男孩,因为姐姐的车祸而参军,在伊拉克战场上因奋不顾身救护战友而成为了国民英雄,从而被邀请回来参加类似超级碗一样赛事的开幕式,经历了一段内心挣扎的中场后,决定返回伊拉克战场。

http://ww1/large/7c83ac9bgw1f9tv72sh33j20go09dmz3.jpg

​整个电影分为三个时空,分别是伊拉克战场,开幕式现场,以及家庭。三段时空不断穿插,相互转换,坦白说,这样的交叉叙事一开始稍稍阻碍了入戏的速度,但做为背景的交代,却是必须的,看得出,导演李安也是有一些纠结的。不过,剧情发展到了后面,就慢慢地渐入佳境,他老道的导演功力也开始显现出来。

http://ww1/large/7c83ac9bgw1f9tv7lil12j20go0b3dh3.jpg

​片中并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就连爆炸镜头,导演都能省则省,倒不是导演为了节省成本,实则是为了告诉观众,电影的主题不是战争,也不是简单的反战,而是关于一个大兵自己的内心独白,在经历了战友死亡的比利林恩最不愿回忆的就是战争,但这样大的话题,却时时刻刻被国内的媒体夸大和询问,在人人都在夸赞大兵们是英雄的时候,最电影其实人人都不爱大兵,大家关心的都只是自己,所有的一切不过是因为现在的大兵是一个热点,大家都只是挨揍热闹而已。电影中参加完中场演出的B班战士被晾在现场,无人引问津;观众席上的壮汉球迷出言讽刺;清理现场的搬运工甚至驱赶他们,引发两次打群架,都是冷酷的现实写照,如同绚烂夺目的烟花转瞬即逝,形同傀儡的登台亮相,英雄的身份说到底只是政治工具和国家利益,普通百姓谁又会去关心?

电影中的东方式的叙述方式符合李安一贯风格,出去技术之外,李安依然值得佩服。(最后一句:最电影君还有一句要讲,这男主演某些时刻长得像陈老师呀~)

http://ww3/large/7c83ac9bgw1f9tvd4pan2j20dw0afq3u.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