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班幼儿的问题诊断与应对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随着幼儿自理能力的增强,巩固中、大班幼儿的良好如厕习惯,改善他们在这个年龄段出现的一些如厕问题就成为如厕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
(一)问题诊断
中、大班幼儿的有意行为、自制力开始发展,在如厕活动中已经比较自主,能够做到有便意及时如厕,大、小便能人池,便后能自理。他们已有性别意识,对男女不同的如厕方式表示好奇。那么,还存在哪些问题呢?
1.部分幼儿便后整理不到位
如厕后,有的幼儿没擦干净屁股就提起裤子;有的幼儿内衣随意塞几下,衣裤也没有整理就跑出了厕所;有的幼儿忘记冲刷大小便;还有大部分幼儿看到便池周围有尿液、大便时,会嫌脏、嫌臭而躲开,不去清理。幼儿的这些行为说明:一是中、大班幼儿喜欢做有挑战性、新异性的事情,提裤子、塞内衣等会做但又重复性强的事情,对他们来说已经没有兴趣;j是幼儿整理仪表的意识比较淡薄,还没有形成便后整理的习惯;三是受自我中心意识的影响,虽然开始萌发关注周围环境的意识,但整理环境的具体行为还欠缺。
2.部分幼儿如厕时不够专注
有些幼儿如厕时争抢厕位,走上台阶还没站稳、蹲稳,就慌慌张张开始大小便,常常导致大小便撤到便池外、裤子上;有的幼儿一边排便一边和同伴聊天、嬉笑,有时还会因为一些小事而争吵起来,你推我一把,我拉你一下,导致滑到、磕伤。随着幼儿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关注周围事物的兴趣越来越广泛,他们在如厕时的注意力往往被周围其他的事物所吸引,从而降低了对如厕这些常规行为的专注程度。与此同时,幼儿正处于交往发展的关键期,交往的需求、范围越来越大,厕所作为一个比较自由开放的空间恰恰满足了幼儿的这一需求,成为他们说笑谈天的自由空间。
3.对大小便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存在着认知与行为上的矛盾有些幼儿会告诉教师:“我的大便很干,像一个个小球球。”“大便时我的屁股有些疼。”“今天我喝水少,小便很黄”等,这说明中、大班的幼儿对大小便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和理解。但他们却并没有表现在行动上:有的幼儿排便困难时知道应该多吃蔬菜,而面对蔬菜时依然拒绝;有的幼儿知道小便发黄了要多喝水,如果没有成人的提醒,他们不会主动喝水。这些行为明显地反映出幼儿在认知
与行为上存在矛盾。造成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成人对幼儿的引导多停留在口头上,说教的成分多,这样的教育方式很难使幼儿理解大小便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即使幼儿有一些零散的感受,也很难与行为产生联系。
(二)问题应对
根据中、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问题,教师可以采取思辨一体与现场感受、督促提醒、自我调整等策略,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能动性,使幼儿自己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改善行为,培养良好的如厕习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