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寺景区—“东南佛国”文化符号(五)

灵隐寺景区—“东南佛国”文化符号(五)
二、飞来峰(古佛)造像
进入“灵隐寺”山门,就见绿树掩盖下,静静流淌、明澈如镜的“冷泉溪”。溪北是“北高峰”下的“灵隐寺”,溪南是“灵隐飞来峰”的“古佛造像”,可瞻仰、细研“东南佛国”文化。
http://s14/mw690/002hhDctzy7gG0k1rqJ9d&690
http://s5/mw690/002hhDctzy7gG0kDeCM24&690
飞来峰(古佛)造像是西湖文化景观中的佛教文化代表性史记之一。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之西。相传1600多年前印度僧人慧理,云游来杭州,看到此峰惊奇地说:“此乃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以飞来?佛在世曰,多为仙灵所隐。”因此即称为飞来峰,又称为灵鹫峰。遂于峰前建寺,即称为灵鹫寺,也称灵隐寺。为杭州最早传布佛教之圣地。慧理和尚便成为灵隐寺的开山祖师。
另传,灵隐寺的济公和尚突然心血来潮,算知:一峰从远处飞来,欲落灵隐寺前村庄。济公担心压死村民,劝其离去,无人听闻。时有村民结婚,济公急中生智,负新娘跑出村外,村民紧追其后。突然天昏地暗,随着一声巨响,一峰降落掩没了整个村庄。此时村民始明济公本意。称此峰为“飞来峰”。
飞来峰隔冷泉溪与北高峰相望,虽为兄弟峰,但与林木耸秀、古树遮荫的北高峰品质俊然不同。飞来峰山高168米,山体由石灰岩构成。由于长期受雨水溶蚀作用,飞来峰形成了许多奇幻多变极富传奇色彩的洞壑;形态各异仿佛是多种动物群居的山岩怪石。山上老树古藤,盘根错节;岩骨暴露,峰岭如削。此山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静,秀丽绝伦,奇异无比。它们大部集中在飞来峰东南一侧。尤其面临绿荫倒印,泉水晶莹如玉,涧河清澈可鉴、涧水溜玉的冷泉溪500米一代,形成天公造就雕塑最理想之处。据唐代陆羽《灵隐寺记》称:“有僧于岩上周围镌罗汉佛菩萨。”可见,飞来峰石刻唐时即有。从五代后周广顺元年(公元591年)开建青林洞佛教摩崖石刻、石窟造像后,飞来峰的“青林洞”、“玉乳洞”、“龙泓洞”(“观音洞”)、“一线天”等洞穴和石壁上就与日俱增出现了,集合中国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造像于一体的大型石刻造像群(多达三百四十余尊。附:飞来峰造像历史年代统计表)。从现存五代、宋、元、明各时期的神龛、佛像和摩崖题刻看,飞来峰是中国汉族地区,供奉藏传佛教佛像最多的石刻造像群。它揭示了10~13世纪杭城佛教文化的兴盛、杭城与各国民族文化的交流,杭城对中国10~13世纪石刻艺术史的贡献。同时,成为我国江南少见的古代石窟艺术瑰宝,被誉为“东南佛国”,就在情理之中。1982年2月23日,国务院公布,“飞来峰造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难怪明人袁道曾盛赞:“湖上诸峰,当以飞来为第一。”宋.苏东坡曾有诗句“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峰”。
“理公之塔”:进入飞来峰下,冷溪泉边,首见一塔,名为“理公之塔”,又称“灵鹫塔”。它是为纪念灵隐寺的开山祖师、慧理和尚而建的,塔内存放有慧理和尚的骨灰。宋开宝八年(975),明万历十八年(1590)两次重建。它是杭州现存唯一的明塔。该塔用石块砌成,六面七层。二层刻有“理公之塔”塔名,三层刻有《金刚经》、《光明净域等》,四层以上皆刻佛像。全塔由下至上逐级收缩,结构朴实无华,如此格局,殊为罕见。http://s1/mw690/002hhDctzy7gG13nKhOe0&690
http://s8/mw690/002hhDctzy7gG143HlZ87&690
http://s9/mw690/002hhDctzy7gG0n4ELS08&690
http://s6/mw690/002hhDctzy7gG0nXZkN15&690
http://s11/mw690/002hhDctzy7gG0o9y5k8a&690
http://s7/mw690/002hhDctzy7gG0oMjgGd6&690
http://s13/mw690/002hhDctzy7gG0oZxM03c&690
正当缓步前行,抬头仰望释迦佛座像和元.布袋弥勒像;低头细观,我国始建于北宋初年(公元960年),最早描述了《白马驮经》、《唐僧取经》以及《朱士行取经》的故事,其结构完整、形象逼真的一组石窟浮雕。但因年代久远,风雨溶蚀,浮雕自然损毁,令人惋惜。该浮雕长约6.6米,高1米。
身处于“祖峰梵趣”飘渺的境界中,佛意在心田慢慢涌上之际,正巧石壁上“听水”二字闯入眼帘。水、看水、听水、思水。
http://s8/mw690/002hhDctzy7gG0pMVKfa7&690
http://s16/mw690/002hhDctzy7gG2DbEMDbf&690
http://s10/mw690/002hhDctzy7gG0riuCd59&690
http://s4/mw690/002hhDctzy7gG0rCBJVb3&690
1、儒家:中国古代儒家的代表孔子说:“夫水者,启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
孔子还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仁智者乐山水,仁智者动静相融,仁智者乐而寿。“智者”的智慧当如水之灵活。若藏于地下则含而不露,若喷涌而上则清而为泉;少则叮咚作乐,多则奔腾豪壮。水处天地之间,或动或静;动则为涧、为溪、为江河;静则为池、为潭、为湖海。水遇不同境地,显各异风采;经沙土则渗流,碰岩石则溅花;遭断崖则下垂为瀑,遇高山则绕道而行。水,可由滴滴雨水雪水而成涓涓细流,而成滔滔江河,而成茫茫海洋。“智者”的智慧当如“乐水”之灵感。水是交友的榜样,“君子之交淡如水”;水也是处世的辨证,“水至清则无鱼”。水中,有儒风。
2、道家:道教的代表老子,在《老子》书中载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道家认为:“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上善若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上善:最完美;水: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奔流到海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洗涤污淖是一种奉献。逝者如斯夫,人生犹如奔流至海的江水。乐善好施不图报,淡泊明志谦如水,而在这里水是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水中,有道意。
3、佛家:以禅宗六祖慧能为代表的中国佛教(汉传佛教)的观点是:佛教常以水流的流转不息、易逝难追喻指人生的无常,禅语曰:“善心如水”。水利万象万物,“善心”备焉。“善心”的智慧当“如水”之充满善意。“饮水思源”岂不是暗示人们不要忘本?“高山流水”是知音,“行云流水”为妙境。水中,有禅味。
水是生命、世间万物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启迪了人类的思想,也启迪了人类文化的创造。中国“水”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儒、释、道三家文化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水”文化的共同基因、蕴含着中华文化共同体最根本的信仰和价值观念,是我们这个民族形成和发展最根本的文化基础。)
http://s1/mw690/002hhDctzy7gG0s6UCY60&690
“大肚弥勒佛”:回目可远望,也可前进几步近观,崖壁上长9.9米,高3.6米,满面笑容的大肚弥勒佛。大肚弥勒佛慈眉善目,安然坦坐,一手按布袋,一手拿念珠。在两旁十八罗汉的拥簇下,他“开口便笑 笑世间可笑之人,大肚能容 容天下难容之事”。这尊雕刻于宋代的杰出作品,是飞来峰造像中最大的一龛,已成为飞来峰造像的标志性雕塑。
http://s13/mw690/002hhDctzy7gG0t2zYo6c&690
http://s6/mw690/002hhDctzy7gG0txruZ35&690
“多宝天王”:紧接着就是身骑青狮,身披盔甲,脚蹬武靴,手持宝幢,形象威武,塑像高2米,形如古代武士再现的雕像。他就是四大天王之一的北方“多宝天王”。他既有护国护法之任,也兼有财神之责,别名“施财天”,因而有“佛教财神”的称号。这尊飞来峰造像是五代时期的代表作品。
http://s14/mw690/002hhDctzy7gG0ulztj5d&690
附:飞来峰造像历史年代统计表
http://s15/mw690/002hhDctzy7gGd5m2PI0e&690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