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碑之林 艺术宝库——西安碑林(四)

(2014-09-11 23:57:08)
标签:

文化

古碑之林 艺术宝库——西安碑林(四)

http://s16/mw690/002hhDctzy6LXXw8bo39f&690艺术宝库——西安碑林(四)" TITLE="古碑之林 艺术宝库——西安碑林(四)" />
(四)碑林“石经”陈列室:

第二陈列室陈列以唐代名碑为主体。它们独具风格,意境自然,各是一家典范的书法其中: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一块记述景教在唐朝流传情况的碑刻。此碑于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24日由波斯传教士伊斯立于大秦寺的院中。碑文由波斯传教士景净撰刻,朝议郎前行台州司参军吕秀岩书并题额。碑身上窄(92.5厘米),下宽(102厘米),高197厘米,下有龟趺底座,上有碑额,总高279厘米。上有楷书三十二行,行书六十二字,共1780个汉字和数十个叙利亚文。它是研究中、西交通史的珍贵资料,是缀在丝绸之路这条五彩丝带上的一颗闪闪发光的宝石。它是著名石碑,国宝级文物

《不空和尚碑》:严郢撰、徐浩去世前一年所书,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十一月十五日立。楷书24行,行48字。是为纪念印度高不空三藏的业绩而建立的。此碑书法点画沉着、厚重,结字稳健,略有拙味,骨力洞达,与徐浩年高或有关系。”

《梵汉合文陀罗尼真言经幢》经幢是古代的一种宗教石刻(刻着各种图案、佛像、佛号、经咒或佛经的多棱石柱子),创始并盛行于唐。西安碑林的《梵汉合文陀罗尼经幢》最为著名。经幢呈八面柱形,翻莲座,缺顶。高144厘米,每面宽12厘米,幢身八面均刻文字。其上是用古尼泊尔文与汉文各一行对照合刻的经文,故又称此为“中尼合文经幢。虽然幢文多剥蚀,大多不能辩认。但是,结合《不空和尚碑》考证,此幢文是由唐代名僧、西域和尚大辩正广智三藏法师不空,奉诏译的佛教密宗陀罗尼真言经在唐代宗大历九年(公元774)不空和尚灭度后,梵文由海觉书写的。它是中尼文化交往的历史见证,是两国人民悠久友谊的象征。

以上三碑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珍贵史料。   

本室还展示各种书法名碑。其中:

《皇甫诞碑》欧阳询“欧体”

 http://s6/mw690/002hhDctty6LYA7Tu9T95&690艺术宝库——西安碑林(四)" TITLE="古碑之林 艺术宝库——西安碑林(四)" />

    此碑无书写年月。楷书28行,行59字。碑额篆书隋柱国宏议明公皇甫府君碑十二字。

欧阳询熔铸了汉隶和晋代楷书的特点。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又与同代另三位(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最终成为中国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

http://s6/mw690/002hhDctzy6LXY07SGpa5&690艺术宝库——西安碑林(四)" TITLE="古碑之林 艺术宝库——西安碑林(四)" />

 
《道因法师碑》:全名为《大唐故翻经在德益州多宝寺道因法师碑》,唐龙朔三年(公元663年)镌立,是欧阳通的代表佳作。

 http://s2/mw690/002hhDctzy6LXYb1OMxf1&690艺术宝库——西安碑林(四)" TITLE="古碑之林 艺术宝库——西安碑林(四)" />

《同州三藏圣教序碑》:褚遂良

 http://s8/mw690/002hhDctzy6LXYhai9h07&690艺术宝库——西安碑林(四)" TITLE="古碑之林 艺术宝库——西安碑林(四)" />

褚遂良是唐初书家四巨头之一,但在四巨头之中,褚遂良算是晚辈了。其书体虽然学的是王羲之、虞世南、欧阳询诸家,可是却能登堂入室,自成体系。其特色是善把虞、欧笔法融为一体,方圆兼备,波势自如,比前辈更显舒展。每当我们面对古代书法作品时,不禁想起唐朝、晋朝书法家的特色,被后人称为晋唐传统。在这个传统之中,褚遂良占着异常重要的位置。从某意义上来说,他对后世的影响可能比任何一家的贡献都要大。

 http://s4/mw690/002hhDctzy6LXYp4MnNb3&690艺术宝库——西安碑林(四)" TITLE="古碑之林 艺术宝库——西安碑林(四)" />

 

《兴福寺残碑》:僧大雅集王羲之

 http://s3/mw690/002hhDctzy6LXYuyT18b2&690艺术宝库——西安碑林(四)" TITLE="古碑之林 艺术宝库——西安碑林(四)" />

《兴福寺半截碑》为唐代兴福寺僧人大雅等集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行书所刊碑刻。此碑又称《吴文碑》《镇国大将军吴文碑》。因出土时仅存下半截,故称半截碑。此碑存35行,残存每行232425字不等,中空3行。该碑行气流畅,摹刻精良,虽逊于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但仍不失为研习王羲之书法之重要碑刻。

王羲之(公元303—361年,一作公元321—379年),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http://s2/mw690/002hhDctzy6LXYA4FlTd1&690艺术宝库——西安碑林(四)" TITLE="古碑之林 艺术宝库——西安碑林(四)" />

《颜氏家庙碑》《多宝塔碑》《争座位稿》:颜真卿

 http://s15/mw690/002hhDctzy6LXYFVqhg1e&690艺术宝库——西安碑林(四)" TITLE="古碑之林 艺术宝库——西安碑林(四)" />

颜氏家庙碑全称是《唐故通议大夫行薛王友柱国赠秘书少监国子祭酒太子少保颜君碑铭》,系颜真卿为其父颜惟贞刊立的家庙碑。建中元年(780) 六月撰碑文一通,十月又撰书《碑后记》记文一篇。碑体高、宽、厚为338厘米×176厘米×40厘米。四面均刻字,阴阳两面各24行,行47字;碑侧各6行,行52字。李阳冰篆书额,36字,阴额题名10行,行9字。颜真卿时年72岁,正是书法风棱秀出、精彩纷呈之际,故该碑为颜真卿晚年书法艺术的代表作,与李阳冰合在一起,世称双璧

颜真卿是中国唐代书法家。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松雪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和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 苏轼曾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

遗憾的是此碑今虽然完好,但是由于历来拓贴过多,字口渐变,风神已差。好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仍保藏宋时拓本,该拓本为宋以来完整本中之上品。

 http://s14/mw690/002hhDctzy6LXYNt3sNed&690艺术宝库——西安碑林(四)" TITLE="古碑之林 艺术宝库——西安碑林(四)" />

 http://s2/mw690/002hhDctzy6LXYX6si511&690艺术宝库——西安碑林(四)" TITLE="古碑之林 艺术宝库——西安碑林(四)" />

http://s9/mw690/002hhDctzy6LXZ1ywwE08&690艺术宝库——西安碑林(四)" TITLE="古碑之林 艺术宝库——西安碑林(四)" />

《冯宿神道碑》《玄秘塔碑》柳公权

 http://s11/mw690/002hhDctzy6LXZ73QaS6a&690艺术宝库——西安碑林(四)" TITLE="古碑之林 艺术宝库——西安碑林(四)" />

《冯宿神道碑》全称为《大唐故银青光禄大夫检校礼部尚书使持节梓州诸军事兼梓州刺史御史大夫充剑南东川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管内观察处置静戎军等使上柱国长乐县开国公食邑一千五百户赠吏部尚书冯公神道碑铭》。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37年)所立。王起撰。柳公权(时年60岁)书并篆额,正书,四十一行,行八十三字。其书爽利快健,神采飞扬。似乎在预示一种更为精炼的柳体即将孕育而出。遗憾的是现在碑已自然风化,字迹逐渐漫灭。

好在《冯宿神道碑》立后的五六年中,《玄秘塔》、《神策军》便相继问世。“《玄秘塔》用笔果断,结体劲媚,苍劲浑穆,爽爽有神,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学习楷书的最佳范本。《玄秘塔》碑帖是柳公权楷书中的代表作,用笔刚劲中含秀润,圆厚中见锋利,结体森严中见开阔,平稳中有生动,气象雍容,劲健清新。笔画主动配合结体,字法空间分布严密,从而把楷书推向精整化的高峰。”

 柳公权,其书风奇特,清新劲健,世有颜筋柳骨之誉。柳体成为千年楷书的典则。

http://s14/mw690/002hhDctzy6LXZlJ5bn5d&690艺术宝库——西安碑林(四)" TITLE="古碑之林 艺术宝库——西安碑林(四)" />


    还有《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史维则《大智禅师碑》,虞世南《孔子庙堂碑》,李阳冰《三坟记碑》《拪先茔记》碑等等。几乎包括了唐代所有书法名家的各种书体,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书法艺术宝库。各碑及其拓帖历来都是人们学习书法的经典范本。此外,许多碑侧纹饰雕刻精美,结构华丽,是研究古代图案装饰艺术的宝贵资料。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