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琼芳老师《盘古开天地》(第二课时)课评

(2016-05-23 18:49:32)
分类: 我是个有故事的人(我的2016)

刘琼芳老师《盘古开天地》(第二课时)课评

评课教师:乐山市实验小学  **  ***

盘古开天辟地无畏大义代代传,老师精讲巧练语文素养个个高。语文这一门课程,它博大精深、文思优美、意韵隽永。老师在教学《盘古开天地》这一课时,不仅教相关的一些必要的学科知识,更是借助精美的文字所传递的丰富的人文内涵,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审美情趣和丰富精神世界。她抓住重点词语,创设情境,启发想象,引导学生组织语言,训练能力,整堂课极富知识性和人文性。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来说,刘老师的课,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她的这一堂课,有以下几点,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一、      教学形式丰富灵动

整堂课上,刘老师从字、词、句、篇的不同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

等全方位的学习,课堂上,既有对字的解释应用,又有对词的理解拓展;既有对句子的归纳、体会,又有对篇章的分析开拓,丰富灵动的教学形式使得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课堂参与度高。加之刘老师上课时张弛有度的节奏,徐疾相加的语调,沉稳干练的气质,让听课老师和学生飞快地度过了愉悦的40分钟。

    二、教学内容实而不虚

课堂上,刘老师让学生补充带天地的词语,丰富积累语言详细分析了“宇”“宙”等字的含义,让宏观的宇宙变得可感可知。关注了“轻——重”等一系列反义词,区别了“轻——清”这两个同音的词,感悟了汉字独特的字义之美。引导学生想象“混沌一片”的可怕景象,感受盘古奋力一劈,牺牲自我的壮烈、力量之美;领会盘古“一万八千年”“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的坚韧、豪迈等优良品德,激发学生生命的激情,让他们能带着丰沛的情感进行审美化的阅读、感悟,这样方能使他们感受到语言文字外在的语言美和内蕴的情意美。在进行着一系列感悟、理解等语文活动中,刘老师适时地引入了简洁的古文,与课文描写进行对比,对中国古文化等进行了适当的引导,为学生奠定一定的古汉语学习基础,在学生心中播下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爱的种子,产生一定的兴趣。在倡导语文“回归”的今天,在国学浪潮一波高过一波的今天,在汉语言受到世界关注的今天,这样的“种子”一定会生根发芽。

    三、教学设计密而不疏

老师整堂课从“开天地”之前是怎样的景象,“盘古开天地”之后的世界又是怎样为主线索,引导学生朗读、寻找、分析、解读、体会、感悟,巧妙设计,自然过渡,水到渠成,轻松完成了预定的教学任务,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常常在教学中有这样的疑惑:在课堂教学及教学过程,要想流畅地进行,总是感觉很难估计课后练习题的处理,特别是课文中新字、生词的理解、运用、积累、仿写等训练,放进课堂,总有打断教学程序、影响课文线索之感,怎样才能把课后题目的训练巧妙地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呢?刘老师这堂课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她通过对主线索问题的逆向引导,学生自然地对课文中同类的词语主动进行了关注、思考,并加以想象,从而形象的理解了一些列反义词,同时,自然地提取出描写万事万物的又没词语,不露痕迹的落实了课后思考题的训练。

四、人文解读情美意深

语文教学最终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水平,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本课较出色地体现了这一点。

《盘古开天地》课文,在语言文字上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多处运用了诸如“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之类的句式。在教学课文时,刘老师引导学生寻找、发现、朗读、欣赏、感悟,体现了老师对文本深入的挖掘,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涵。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板块式呈现,扎扎实实,也朴实踏实。

对于课文难点——对盘古开天地伟大精神的理解,刘老师没有刻意地总结概括,而是利用第二和第四自然段的教学巧妙完成——通过“混沌一片的世界有什么?”和“混沌一片的世界没有什么?”这两个问题的正向、逆向解读,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盘古,感受人物形象进而指导学生多远的感情朗读。。同时,刘老师还把第四自然段改编成一首小诗,引导学生换个人称——把第三人称改用第二人称的方式,拉近盘古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打通了另一条读懂文本的道路。

五、书声琅琅有滋有味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刘老师强调朗读的“味”,而且,难得的是,只要刘老师提醒学生注意读出“味”的时候,学生很快能找到朗读的应有的味儿,可见刘老师平时教学中对朗读指导的重视,对朗读训练的有效。

老师始终带领学生置身语言意境,让学生身心活跃起来,用自己的朗读表达自己对文字的理解,感染自己,感染周围的同学。自始至终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次朗读,一边读不好没关系,第二遍;两边没读出“味”,再读一次,直到读得成功,方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训练,对学生来说,进步是可以看得见听得见的,学生受益无穷的。

自读、引读、齐读、默读、赛读、分角色读、师生对读等方式,都在这堂课中使用,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最重要的是,整堂课,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康亢奋之中,书声琅琅,读得有滋有味。

六,“开放”课堂有声有色

开放的导入——一上课,刘老师就跑出了一个紧扣课题又开放大胆的问题:看到“天地”二字,能让你想到哪些含有“天”和“地”的四字词语或成语?这样开放的导入,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很快进入到学习过程中。

开放的教学——你从中发现了什么?你还知道呢些意思相反的词?当眼前这美好的风,辽阔的大地,花草树木等消失时,世界会是什么样?读了这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这些问题的抛出,如同一粒粒石子掉进平静而深邃的大海,学生的思维迅速扩散,如此开放又恰到好处的提问,怎不会极其精彩无数?

言为心声,字字句句总关情。刘老师在这堂课的语言文字训练中,处处涵盖着人文熏陶,随着朗读和语言文字学习的层层推进,学生对文本的步步深入,盘古的形象自然就在学生的心中逐渐清晰、高大、丰满起来。于是,结尾处,刘老师又设一个开放的问题:从这位老祖宗身上,你发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祖先的那些品德?学生对盘古发出了发自内心的赞美,虽然,语言还很稚嫩,但,情感却是最真的。我想,这就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魅力吧。

老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丰富的文学修养,精湛的教学艺术给我们呈现了许多像《盘古开天地》一样的精彩课例,每一堂课,都留给我们很多思索,留给我们很多享受……

问题:1、古汉语版《盘古开天地》引入课堂教学,部分学生可能对古汉语故事不完全理解,可否对部分句子稍作解释?

2、中国神话故事很多,是否可以稍作拓展呢?

建议:放慢语速,让课堂教学有一份舒缓和从容,这,也是一种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