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对孩子有一个正确的期望值
接到一家长的电话,急切充满关爱地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我也详尽地跟他做了交流,得知他的的家庭背景。电话中,对方也就是孩子的父亲,担忧地提及自己跟孩子他妈现在已经是离婚,担心这样的情况给孩子带来过大的心理负担,进而影响他的成长。
其实他的担心也不是没有理由,还说现在孩子跟他伯父住一起,而他现在又在异地打工,生活起居方面没能给孩子很好的照顾,很是自责,他的心情我很能理解,同时也感谢他对我这位班主任的信任,对我讲述了这么多。
但后来,他问到孩子的成绩怎么样?我说在班里是属于中等水平,也就70、80分这样,不过我也肯定地告诉他,孩子在课堂上大胆发言,积极参与课堂,交流互动,在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比很多同学都强得多,这是他这学期最可喜的变化与进步。他爸又接着问我:这样的成绩能考上定中(即县重点中学)吗?我吓了一跳,孩子才四年级,就关心到这些。
我不禁想到孩子在他的作文里写到的关于“对爸爸的心里话”,孩子在作文里倾诉了自己真实的心声,虽然篇幅不长,300字左右,却把他渴望能呆在父亲身边的强烈心愿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我很是感动。但他在文中也写到,父亲在无形中给了他很大的压力,他这样写道:“爸爸,我已经很努力了,可你为什么还说我学不好呢?我的压力真的好大……”
我与他父亲做了推心置腹的交流,我企图让他明白:分数不能决定一切。孩子取得就进步,就应该肯定他,鼓励他,重要的是给他精神上的安慰。特别跟他强调,不是只有考上县重点中学才有出路。孩子有自己的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活自理、自律能力等能力的具备,关心这些比纯粹关心分数要来得有意义。
父亲在孩子身上倾注了全部的爱,可以看出这是一位好爸爸,但他的方向感却很迷茫。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能力,有本事,将来能够好好地生活,能够比父辈们生活得更好。很多情况下,父母的殷殷期望化作了孩子向上奋进的动力。而有时,过高的期望会变成孩子肩上沉重的压力。父母对孩子到底该有多大的期望值,才能有效引导、促进孩子走向成功?如何把握对孩子的期望呢?
专家支招:
第一,拓宽期望面,不要只局限于智能与学业。
以智能高低、学业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孩子是否成功、将来是否有前途是现代社会的流行病。但事实上,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具有许多评价标准。
很久以前在罗马,有个小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那么理想,成天郁郁寡欢。一次,父亲把他带上罗马一座高高教堂的塔顶。“往下瞧瞧吧,亲爱的孩子。”父亲指着像蜘蛛网般的街道说,“通向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一样。假如你发现这条路达不到目的地,那就走另一条路试试!”
多么聪明、豁达的父亲!他以一种恰如其分的方式,表达了…对孩子取得成功的期望。
第二,期望应符合孩子的能力水平与志向爱好。
从自己的好恶出发,形成对孩子的期望,替孩子设计一个未来的宏图,是一些家长乐此不疲的事情。甚至在家长心目中,对孩子期望的高低也会出现攀比心理。但现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家长的期望不切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往往事与愿违。
聪明的家长在对孩子有所期望之时,不妨先评估一下孩子的智能特点、兴趣范围、个性特征。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分析一下,孩子的优势在哪里,不足之处又有哪些。有些行业上的成功,不仅需要达到相应的智能水平,还需要具备相当水准的非智力因素,孩子是否具备了,或者是否可以通过一定的培养达到;父母所期望的是不是孩子所感兴趣的;孩子的个性最适宜于从事哪些工作……如此等等。
父母要记住,要以孩子自身作为参照,以他的特长为出发点,而不要以周围人或者自己的喜好作为期望的参照与出发点。
第三,表达适度,激发动机。
要将期望转变为现实,得让孩子把父母的期望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如今的孩子,生存于信息时代,生活在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中。所以,他们生来就被置于五彩缤纷的天地里,享受着众多成人给予的关爱。在这样的生存空间里,孩子不知不觉地养成了一种被动的习性,习惯于等待信息与指令。比如说,凡事都要大人说了才去做,每天在电视屏幕前一坐就是二三个小时,被动地接收着电视上的“精彩节目”。如此一来,那些真正源自于内心的需求与动机则显得相当缺乏,导致主动性与创造性水平较低。
同样,在父母喋喋不休的期望表达面前,孩子仍然扮演了被动的角色。其结果,要么使孩子人云亦云地盲从,要么使他对什么都无所谓,还有就是使孩子产生“你越是要我这样,我越是要那样”的逆反心理。一句话,第一次讲可能是真理,第十次讲就是陈词滥调了。在一个适宜的时间与场合,与孩子一起探讨一下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其效果远远胜过一日十次的重复。
父母还应该训练孩子成为生活的主动参与者。这就要求父母适当减少对孩子的照顾与包办,多让孩子自己做判断,做选择,承担与其能力相适宜的责任,将生存与发展作为自己的内在需求。“外部力量要通过内部因素产生作用”,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是同样的道理。
在女儿身上,我没有对她存有过高的期望,正如我对生活的要求那样,幸福点低。有时看着他自己在音乐中屁股扭扭,她是健康的,她是快乐的,就是妈妈最大的满足;看着她拎起垃圾袋拿去倒掉,离去的背影里就有妈妈的微笑。五岁的她,善于与别的孩子交往,乐于分享;爱家人;对新事物有好奇心;善于观察、思考;做错事后会自我反省;有阅读的兴趣;爱好广泛,这就足够了.育儿应遵循发展的规律,切不可‘揠苗助长’!
闲暇无意时,问到她将来长大以后想当什么?她说当医生,我说为什么呀?她说,当医生可以自己配咳嗽水,自己拿药吃,感冒就好了。孩子的想法就这么简单。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我做家长的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她,要求她去完成我们的梦想,而是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慢慢去扶持她帮助她,给她自由发展空间。
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优秀的品质,自主能力的具备,有助孩子一步步走向成功,或许这才应该是我们关注与重点培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