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难忘的童年生活,我和维新街小学

(2021-01-28 13:52:23)
标签:

历史

文化

情感

杂谈

分类: 南宁往事

    编者按:这篇文章,叙述了20世纪50年代的小学生活,虽然写的是在维新街小学的经历,但是生活在那个年代的“老南宁” 都会似曾相识,找到自己的影子。读后使人浮想联翩,感慨无限,那个年代人与人的关系简单纯洁,没有阶层之分,没有贵贱之分,和睦相处。

    1955年夏天,我们家搬家,我转学到维新街小学,读二年级。

    维新街是一条很偏僻的小街,街上铺着青石板,只能行人,不能走车。街道两旁是低矮的民房,好像没有商店。维新小学高高的两层楼,就矗立在民居中间。

    妈妈带我到学校报到时,已经开学一个月了。一个很英俊的男老师,看了我的转学证明后说,那就插到我们甲班吧。

    后来我知道,这个老师叫吕博侯,是我的班主任。进教室后,吕老师安排我和一个系红领巾的女孩坐。新来乍到,也不敢东张西望。下课后有个同学过来拍拍我,说你也来啦?我一看,是张利生,我们交通厅大院的。他又告诉我,和你坐的那个女孩,叫王柳莲,也是交通厅的。

    慢慢我就明白了,这条维新街,一头连着区人委礼堂,一头连着东南菜市,所以机关和街道的小孩各占一半。

    学校前面有一个酱料厂,摆着长长一排泡满黄豆的水缸。每天早上,市里各商店赶着马车来拉货时,课堂里就飘满酱油和腐乳的香味。再过去一点是观/音阁,南宁最负盛名的寺庙,香火鼎盛,诵经声响彻云霄。学校后面是王大塘(现在叫广西科技馆),水面宽阔,水草丰美,是我们钓虾和游泳的好去处。再过去一点是飞机场(现在叫民族大道),里面芳草连天,指挥塔台上的白色风袋迎风招展,铁丝网下面长满鲜艳欲滴的覆盘子,一个课间操下来,大家都吃得嘴巴通红。

    全校只有十几个班,人不多。每天早上8点,校长姚品英训话后,就做广播操。领操的是大队长莫清萍,我们私下叫他莫斯科。平心而论,她长得挺漂亮,动作也优美,跟着她做操心甘情愿。

    上午三节课,主科两节,副科一节。两节主课上完以后,会有一段课间休息,那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光。女的会到学校门口买酸野吃,我们男的就在操场上玩一种叫“杀”的游戏,就是互相挥舞伸直的手掌,一边躲闪,一边向对方砍去,砍中脑袋或者肩膀,就算赢了。玩这种游戏,外号叫扁头七的李桂祥最厉害,我们经常挨他砍得落花流水。“杀”玩累了,就坐在教室对面的“棚厂”(一个很大的茅棚)里,听蒋其中讲鬼古。蒋其中比我们大几岁,一肚子鬼故事,什么芭蕉静啦,枇杷鬼啦,吓得我们晚上回去睡不着。

    课间操后的副科课,一般是音乐和图画,就比较轻松了。教的歌我现在还记得:“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啊吹向我们,我们像春天一样,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

    那时候还没有大/跃/进,没有大/饥/荒,没有阶/级/斗/争,我们的童年,过得快乐而安宁。

    中午放学回家吃饭,一点钟就要来到学校,规定要集体午睡,就睡在桌子和凳子上。桌子宽一些,来得早的就占桌子。一般我来到学校时,王柳莲已经睡在桌子上了,我只好睡凳子。午睡有值班老师监督,不准讲话的。

    下午上一两节课后,就分小组学习。我们学习小组有六个人:周建华,梁兴奇,苏武良,简洁明,范薇和我。

    学习地点就在学校门口的周建华家。到了那里,周建华的妈妈就摆出六张小板凳,一张小圆桌,让我们写作业。

    周建华是独生子,那时候是非常少见的,他妈妈对他宠爱有加,学习过程中,经常端出芝麻糊,绿豆糕等零食给他吃,我们也得沾光。小组学习也有默写生词,背课文,都像上课一样认真。范薇成绩好,是小组长,做完作业,让范薇检查过后,就可以自由活动了。

    一般是跑到学校门口斜坡下面去摘“老花酸”,那里有一棵大大的“老花酸”树,开的白花酸酸的,很好吃。

    有时也去谭振球家看图书,他家门口摆了一个小人书摊,我们去不用钱。更多的时候,是跟苏武良、梁兴奇去观音阁看耍把戏。观音阁周围有很多卖扯扯糖、乳儿糕的,还有耍把戏、耍猴的表演,很有趣。为了玩得开心,一般会把书包放在梁兴奇家里,他家离东南菜市最近,一出门就到。

    有时候玩疯了,会忘记回去拿书包,第二天上课就倒大霉。苏武良外号叫大头六,脑袋很大,会唱很多白话山歌,不懂什么意思,但很好听:“寒寒冷冷少了一块砖,阿哥闻说要去当兵……”他还会唱邕剧,常跟他妈妈去邕剧院看戏。回来就学给我们听:“为保天/朝,离家征战,沙场上,杀贼/擒/王……”哎呀,真是太好听了。

    到第二年,我的学习小组换了,和何小平,黄维良他们一组,学习地点就在何小平家。何小平的父亲,就是《红岩》里面的何雪松烈士,父母都牺牲了,所以他们三姐弟很受政府优待,住在民政局的一间大房子里。

    那时候提倡勤工俭学,我们几个人每人从家里拿出一些小人书,凑了一百多本,写完作业后,在何小平家门口的小巷子里摆个图书摊,一分钱看一本,生意很好。最后好像得了十几块钱,一起拿去看电影和买东西吃了。

    印象比较深的,是去上学的路很远,从交通厅到维新街,要走完一整条新民路。其中有一半是鹅卵石路,夏天石头晒得滚烫,我们都是打赤脚上学,烫得一跳一跳的。好在路边有一条裸露的自来水管,踩上去冰凉冰凉,我们就踩着水管,走平衡木那样走。张利生个子高,经常从水管上摔下来。王柳莲有鞋子穿,在旁边捂着嘴笑。

    班里每年都搞一些集体活动。三年级时去了一次青山塔春游,野炊,全班人有的扛锅头,有的背米,还有的拿柴火,青菜,嘻嘻哈哈的涉水走过蚊钱渡,就在塔的下面埋鍋做饭。饭煮的半生不熟,青菜也臭火烟,但大家都吃得很开心。吃完饭还爬到塔上玩,那时可以随便上去。回来以后,吕老师写了一篇稿子寄到《新少年报》,登出来了,同学们争着看。

    四年级时去义务劳动,到东葛路植树。那时东葛路刚刚铺好黄泥路基,两边全是菜地和水坑,一片荒凉,学校就组织我们去东葛路边种树,太阳很大,挖树坑时,个个都累得一身大汗,汽车一过,尘土漫天,回来时,红领巾都变成黄领巾了。

    比较奇葩的是除四害讲卫生,四害是蚊子,苍蝇,老鼠,麻雀,有段时间,每人上学要交一火柴盒的苍蝇,或者一根老鼠尾巴,没完成的要被批评。那时我们全家都要动员,帮我到菜市拍苍蝇。老鼠尾巴比较难找,很多人交不起,大头六家里老鼠多,每天用废纸包一包老鼠尾来,偷偷卖给我们,两分钱一条,皆大欢喜。

   到了后来消灭麻雀阶段,我们学校分配的地方,是二中那座大礼堂大屋顶,那是维新街一带最高的建筑。男生爬上去打锣,女生就在下面喊,你别说,还真的看见成群的麻雀在天上乱窜,飞来飞去没力气了,一个个掉下来。那是我们最开心的一次集体活动。

   比较辛苦的是迎接是那次西哈。大概是1956年2月,我们二年级的时候,西哈努克来南宁访问,所有中小学生都要去街上夹道欢迎。我们维新小学负责中山路南段。前几天老师就说,要去见皇/帝了,你们都穿好些。结果老妈把过年才穿的衣服给我穿上。在中山路现在摆夜市那地方,我们摇着小旗,排好队,在寒风中冷得跺脚,等了几个小时,才见西哈的车队来,穿一件呢子大衣,笑嘻嘻的和我们招手,原来皇/帝也不过如此。

    在维新小学读了三年,到四年级结束后,我们又搬家,只好又转学,和熟悉的小伙伴们告别,此后就一直没有见面。

    过了60年,2018年5月4日,当年维新小学的同学在南宁饭店聚会,欢迎从美国回来的张震北。

    何小平千方百计找到我,我喜出望外,千里迢迢赶回去参加。

    60年不见,许多都认不出来了。一位女生笑着过来和我握手,说我是莫清萍。啊,莫斯科。范薇倒是一眼认出来了,当年的小领导呢,穿一件红格子衬衣,还是一笑两酒窝。

    60年前活蹦乱跳的小伙伴,一个个都已经满头白发,步履蹒跚。简洁明、封海宁病重不能参加,而我的同桌王柳莲,还有会唱山歌的苏武良,已经不在人世了。(作者:陈民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