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教学设计
(2012-05-19 23:08:47)
标签:
杂谈 |
课 |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
|||||
课 |
一课时 |
|||||
授课对象 |
初中二年级 |
|||||
学习内容分析 |
本节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初中二年级下第二十章第一节的内容。平行四边形是中学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纵观整个初中平面几何教材,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及简单图形的平移以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等平面几何知识,并且具备了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讲授的.这一节课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菱形、矩形及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
|||||
学习者分析 |
初中八年级学生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模式,能够自己进行简单的观察,分析,猜想,归纳,概括,教师只需要起引导作用,让他们能够培养自我学习能力。 |
|||||
教学目标 |
1.初步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能用这些判定方法解决简单的平行四边形判定问题。 2.通过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经历画图、观察、分析、猜想、归纳、概括、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在几何直观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在画图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
|||||
教学重点、难点 及解决措施 |
重点: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的探索及简单应用 难点:能灵活的运用判定定理证明平行四边形 解决措施:在例题讲解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根据题目中具体条件结合图形引导学生根据分析法解题程序从条件或结论出发,由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式讲授与探究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同时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
|||||
教学过程(可续页) |
||||||
教学 环节 |
教学内容 |
所用时间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媒体应用 |
|
一、提问复习 |
1、哪位同学说说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2、平行四边形有哪些性质 3、观看视频的部分内容 |
3 分钟 |
提问,作图,播放视频的部分内容 |
观看视频, 自由发言, 理解定义 |
PPT 黑板 视频 |
|
二、创设情境讲解新知 |
通过例子提问引出本节新知内容 如图,等边三角形ABC中,D、E、F分别为三边的中点,问:图中有几个平行四边形?你是如何判断的?
通过两个探究1作一个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2作一个有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 引出本节课的两个定理,并对定理加以证明,加强学生记忆与理解。 |
15 分钟 |
1、根据例子,提问 2、让学生自己动手作出探究一二的图形 3、根据学生得出的结论给出两个定理的内容,并加以证明 4、让学生思考,是否可以用另外的方法加以证明这两个定理 |
1、自由发言 2、试着按照要求画图 3、思考、讨论 4、理解定理,思考定理证明的其他方法 |
PPT 黑板 |
|
三、例题讲解 |
1、总结出两个定理的具体内容 2、举出例子,加深学生对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例1 ABCD中,E、F分别是对边BC 和AD上的两点,且AF=CE,求 证:四边形AECF为平行四边形
例2 ABCD中,点E、F为对角线AC 上的三等分点,求证:四边形 BFDE为平行四边形。 |
10 分钟 |
1、给出例题,先让学生自己思考 2、讲解例题的分析思路3、给出具体的解题步骤 |
思考解题思路, 加深对定理的记忆与理解,并掌握定理的应用 |
PPT 黑板 |
|
四、课堂练习 |
给出2个练习题,抽学生上讲台在黑板上完成 1、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中, ∠B=∠D,∠1=∠2,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2、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以AD、BC为边分别向外作正△ADE、正△BFC,连接DB、EF交于点O,求证:四边形DEBF是平行四边形。 |
8 分钟 |
1、给出练习题,让学生思考片刻,抽学生上讲台在黑板上完成,其他学生在草稿本上完成 2、待学生完成后,再评讲,指出学生的优缺点与解题过程中的易错点,让学生引起注意 |
1、独立完成练习题 2、听讲评,加深对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
PPT 黑板 |
|
五、课时小结 |
师生共同小结。教师预设小结内容: 1.知识:平行四边形的三种判定方法; 2.方法: (1)识图、标图和三种语言的相互转换; (2)转化的思想。 |
3 分钟 |
1、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自我总结 2、补充学生总结的遗漏 |
自由发言, 理解定理, 巩固新知 |
PPT |
|
六、作业布置 |
必做题: 练习1、2 选做题: 复习题 2、8 |
1 分钟 |
|
|
PP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