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就在2014年的最末尾、发表于著名学术期刊Science的一篇雄文一石激起千层浪、瞬间赚足了媒体与公众的关注、卷起热议无数。各种文章标题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非常抢眼、声称科学家已经【证明了罹患癌症主要是因为运气不好】。
这篇文献是由著名的Johns Hopkins大学学者撰写的。论文题目是:《VARIATION IN CANCER RISK AMONG TISSUES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NUMBER OF STEM CELL DIVISIONS》(干细胞分裂次数可解释人体组织癌变风险差异)(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47/6217/78.full )
本文核心观点似乎与众多国际权威健康与医疗机构(包括我们英国癌症研究院CRUK)一直以来都在努力向公众灌输的——虽然没法打包票、但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降低罹患癌症的风险——这一观念相违背。须知英国癌症研究院就在这篇文献发表的一星期之前还刚刚发布了一项数据、数据显示如果英国公众能够养成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的话、那么在以往5年中英国本来应该能够避免60万例之多的癌症发病。
CRUK和网上诸多博客与评论文章一样、对Science的这篇文献进行了仔细研读。接下来我们将遴选其中部分评论、进而讨论为什么该研究的真实含义【并非是指三分之二的癌症发病是因为运气太差】。
不过在此之前先让我们重温一下这项研究究竟有何发现。
在这项研究中、学者们需要解决一个简单却意味深长的问题:【为什么人体内有些组织(譬如大肠)会比其他组织(譬如大脑)容易发生癌症?】
为了找到答案、他们将通过以往研究已知的人体特定组织中的干细胞(具有分化并更新补充该组织的非特化细胞)的细胞分裂频率与该组织的整体癌变风险进行了对比考察。
具体而言、他们观察了31种类型癌症。其中包括肺癌、甲状腺癌、结直肠癌等等。对于每一种癌症都会对比该研究对象组织的终生患癌率与细胞分裂频率之间的关联。结果、他们观察到两者之间存在着强相关(a Very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Those Two Quantities)——组织中的细胞分裂频率越高(譬如结肠)、则该组织越容易癌变。反之分裂频率越低则癌变风险也越低(譬如大脑)。
换言之、科学家在干细胞分裂频率与组织发生癌变的风险之间摸索到了一种【数学上的关联】(虽然对此有些人质疑研究人员在研究中所用到的统计学方法论)。
研究人员据此认为:这一数学模式能够对多达三分之二的组织癌变作出合理解释。
无疑、这项研究意味深长、而且还为癌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这一历史悠久的谜题照射来了一束解答的希望之光。不过、David Spiegelhalter教授在他的博客中提到了一个关键点:
http://understandinguncertainty
从人群统计的角度来讲、这一结论为不同人体组织中的癌症发生概率提供了相当合理的说明。但是该结论完全无法对于每一个个体之间的癌症风险差异作出解释、当然更无法借此表明:三分之二的癌症发病病例是因为运气不好而引起的。(这也是我们CRUK想要重点强调的)。
这位教授所批评的、恰好就是无数媒体报道在不经意间对公众进行了误导的理解方式——思路从不同组织的癌症发生率直接跳跃到了公众的癌症患病率。(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就连这篇论文的作者们自己都还赞成相当一部分癌症能够通过改善生活方式而避免)。
此外、这篇研究还存在一些其他软肋:该研究仅仅观察了干细胞分裂频率已有确切数据的组织的癌症发生情况。这一偏差的后果是、有两种极为常见的癌症称为了漏网之鱼:一种是乳腺癌。乳腺癌的风险与很多生活习惯因素有关、譬如女性的生育哺乳状况、绝经之后的体重、饮酒量等等。还有一种是前列腺癌。这种癌症与生活习惯的相关性很弱。
据此可以说、这的确是一项兴味盎然的研究、但我们依然需要时间来判断该研究所宣称的关联是否真的能够在所有类型癌症上适用。
那么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所谓的【运气】究竟体现在哪里?
每天、人体内的细胞都在分裂——一分裂为二、二到四。。。每天、这样的分裂要进行多达数十亿次。但虽然次数如此之多、DNA复制过程中发生决定性的错误、令细胞发生癌变、最终踏上致命之旅的概率依然非常非常低。但是相对而言、干细胞分裂频率高的组织自然更容易发生致命错误、而频率低的相对就安全些。这就像俗话中说的:【多做多错、少做少错】、差不多是一个道理。
任何人都无法规避这种碰运气的游戏。无论你生活方式有多好、甚至是天天积极锻炼的运动健将、还是自暴自弃终日沙发土豆的懒货。
然而另一方面现代医学已经了解到、还有一大串因素可能影响细胞分裂过程中的DNA复制错误或损害。譬如香烟中的有害化学物质对于DNA分子具有诱变作用、令DNA在复制过程中更加容易出错。紫外线也是同样的作用。
同时、我们的生活方式还可能影响到细胞分裂的频率、从而影响到癌症的发生风险。譬如女性从青春期、经期、孕期直到绝经等等过程中经历的体内雌激素水平的震荡就有可能影响到女性乳房、子宫甚至卵巢的干细胞分裂频率。肥胖就在这当中扮演了不良角色:它影响并改变了雌激素水平、于是增加了某些妇科癌症的风险。
再者、外来病原感染或有害物质(如石棉等等)所导致的长期慢性炎症、被认为也会刺激提升细胞的分裂频率。
其他还有很多很多因素能够影响癌症的发生、这里无法一一举例。
因而、欲将某位特定癌症患者的发病归结于【运气不好】从本质上来讲是不可能的。因为癌症是无数影响因素共同作用(a Combination of Myriad Influences)的结果。在那么多因素当中、有些是我们能够控制的、而有些我们则无能为力。
对于媒体在报道这项研究时的曲解、刚才提到的Spiegelhalter教授举了个绝妙的栗子来说明问题:
假定有个篮筐。篮筐里有两种类型的票子。一种类型的票子上印有各种癌症的名称、还有一种票子或者是空白的、或者印着:被汽车碾过等等。要是你吸烟、那就意味着你抽到篮子里印着【肺癌】的票子的可能性增加20倍。但是即便如此、你依然可能足够好运、没有抽到印着【肺癌】的票子。事实上、的确有很多吸烟者并没有得肺癌。因此概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即便是那些被认为可预防的癌症类型。这就导致了一种有点似是而非的矛盾现象:【吸烟可“引发”大多数的肺癌、然而所有肺癌的发生也都是因为“运气不佳”】。
在这里、CRUK并不打算指责媒体曲解科学研究、而是感觉极为遗憾:那么多年来积累的癌症发病率与生活习惯有关这一确切科学事实竟然还有人会质疑。
令人欣慰的一点是:互联网上很快涌现出了很多不同的声音。希望低估媒体曲解效应的人们可以看看这条微博:
新闻媒体常常错误诠释医学研究。一般而言这种曲解影响不那么大、但这次我觉得相当有害。因为媒体放出来的意思好像癌症之于公众是一种命、于是改不改善生活方式似乎都一个样。然而实际上生活方式的改善不仅仅对癌症、还对诸多其他疾病的预防意义巨大。那些因误解了研究结果而向公众灌输生活方式与癌症无关的媒体是非常不负责任的。
完。
编译自英国癌症研究院(CRUK)
http://scienceblog.cancerresearchuk.org/2015/01/05/cancer-mainly-bad-luck-an-unfortunate-and-distracting-headline/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