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之初、性本善?》

(2015-01-17 19:06:39)
标签:

杂谈


人在本质上是善还是恶?数千年来哲学家们为此争论不休。现在、耶鲁大学设计的一项天才的实验为此提供了一些证据。

考察人的本质的方法之一在于观察婴儿。因为尚未受到教育和文化的影响、婴儿的思维是一张白纸、是人性展示的极佳窗口。

但在没有语言的情况下如何衡量思维观念是一道难题。一般实验中受验者需要根据指示回答一系列问题、这些都需要用到语言。婴儿怎么办?

幸运的是表达思维并不一定需要语言。婴儿会伸手去够喜欢或想要的东西、还会对令他们惊讶的事物多看一会儿。耶鲁大学的一项实验就巧妙地利用了这些特点。实验结果表明就算再小的孩子也有善恶观。而且本能上更偏向善。

实验是怎么做的?婴儿的注意力十分短暂、因此实验也必须足够短小并且好玩。于是实验本质上被构思成一部木偶剧。场景是一座亮绿色的山、木偶形象用的都是剪影、由三角、方块和圆形等简单图形构成、色彩明亮鲜艳。剧情是一个木偶形象试图爬山、想要上去却又退了回来。接着又来了两个木偶形象、其中之一从后面向上推帮助爬山、而另一个却从上方推搡阻碍爬山。

木偶不过是一种形状、不会说话也没有人的情感。它们不过在那里动来动去、但所有人却都认为这些动作是有意义的。

接下来发生的则包含着更多人性本质的信息。木偶剧结束后、让婴儿们选择是要帮助的木偶形象还是要阻碍的形象。结果它们远远偏好帮助者。

研究者还用了一段花絮来佐证这一结果。他们让婴儿又看了另一段木偶剧、剧中爬山者会决定向帮助者或者阻碍者方向移动。结果发现、假如爬山者向阻碍者移动、婴儿观看的时间要明显比爬山者向帮助者接近来得长。这可以非常合理地解释为婴儿看到爬山者靠向阻碍者的时候它和它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这和我们看到有人去拥抱一个刚把自己踢翻在地的人会感到惊讶同理。

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婴儿未受教育和文化影响的大脑对于人类的行为同样可以产生预期。它们不仅将木偶形象的运动解释为动机背后行为的结果、而且相比阻碍的动机它们偏好帮助的动机。

当然这一实验还不能终结有关人性本质的争论。但至少说明人类的基本本能偏向善心而非恶意、而成年人的道德观念又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完。

作者:Tom Stafford
发表:2013年7月14日 BBC FUTURE
译自:http://t.cn/zYyUxnZ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