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北卸甲甸地区,有属于商周时期甚至新石器时期湖熟文化的古代村落遗址两处。跨越时代久远,因为是文化堆积层决定的。
这是1994年江苏科技出版社"南京历史”第14页写明的。有地图,有注解。这本书不是第一个发表此图的书。其根据,来自南京博物院在五、六十年代多次现场考察后写出的考察报告。在很多书籍中,都引用过这张分布图。
这二个地方,都属于“台地”,一个称“团山”,一个称“庙山”。南京博物院保管中心主任、国内知名专家尹焕章带领2人(共3人),在1961年4-5月间,历经28天,在六合、仪征、江浦、扬州一带考察,确认了上述这二个地方,有文物出土为证。1962年“考古”杂志第3期,尹焕章、袁颖发表论文“江苏仪六地区湖熟文化遗址调查”。在2010年文物出版社“尹焕章文集.考古日记”里有调查的详细记录。
1961年,那时南京钢铁厂和南京热电厂均已经建设,其中南京热电厂在1960年1月25日召开投产庆典。南钢从1958年,开挖“霸王山”,到1961年,大规模开山早已结束。
尹焕章1961年看到了“庙山”。
为什么要提南京热电厂?,因为此“庙山”,一些文献指为地处南钢。而南钢自己出版的“南钢六十年”第112页,指庙山为南化境内。其实在二个厂当中,还有南京热电厂。
附带说一句,仪征团山、庙山汉墓,与本文讨论的南京地名无关。
另外一个“团山”遗址,早在1956年的考古考察就已经发现文物。那时还没有定义“湖熟文化”。刘宗意先生前几年去现场看,此山还在南化围墙之内,10米高左右。考古编号为“台20”。
1964年尹焕章的“我国东南地区苏、浙闽新石器时代文化概况”论文收入“中国历史社会史文集”,说“江北卸甲甸庙山遗址,它虽然位于大山之下土山坡上,但其内含则与北阴阳营(文化)也是一致的”。这里讲的大山,是霸王山。虽然1961年当地几十平方公里内最高的霸王山主峰已经挖了,但“庙山”在其“下”是肯定的。而且1961年“土山坡”还在,有文物出土,大致是商周时期的陶器,也有石器和骨蚌器。说明古人在此生活时间很长的。
“大厂区志”,指认庙山遗址是在南京钢铁厂内发现。这里有二点很重要,一是庙山在南京钢铁厂内,二是时间为1958年。因此推测,在南钢1958年开始挖霸王山时,就发现山脚的“庙山”文物,所以南京博物院1961年派专家来此确认。同时,大厂区志的撰写者为当地人,知情人,庙山的位置,在南钢。
那么为什么南钢的人写厂史,说庙山在南化?有二点,一是南钢此书该章节的写作者,是七十年代进厂工作,他是听说的。二是刘宗意先生前几年到南钢问“不少”老工人,被问者都不知庙山。所以,蓬勃建设的南钢,多少年来,不知自己的脚下,有这样的文化珍宝。
1961年二十岁的人,今年已经八十岁出头了,很多记忆已经模糊了。只有依靠文献记载,来说明庙山在哪里的问题。
刘宗意先生也推测庙山是在南钢基建时发现。但主要的出土文物应该是1961年尹焕章等人亲自到现场发现的。如果是1961年之前由热心人挖出后交到南京博物院,交的是什么?不是青铜器,不是较完整的陶器,最大的可能性是碎陶片。石器和骨蚌器由普通群众认出的可能性极小。
这就是说到了1961年,庙山遗址还在。至于为什么没有做考古编号,刘宗意先生判断是遗址不成样了,被毁坏了,他按照地形推测,庙山遗址应在团山遗址西南1公里。
在下认为,虽然前述古村落遗址在地图上标的是团山、庙山两处,后者未编号,是专家们已经获知南钢建设要使用该地,编号已无意义。团山因为有编号,保留至今。另外,庙山距离团山的位置,应该不止1公里,但西南方向,是正确的。因为,1公里,就要说到南京热电厂。
前面已经介绍,南京博物院报告、大厂区志都没说南京热电厂,因此庙山是类似“吴头楚尾”,就在南京钢铁厂的原二炼钢所在地东北侧,其一路之隔,就是南京热电厂。大致是二厂交界处。
霸王山主峰在原炼铁车间2号高炉处,所以说“大山下土山坡上”,是符合庙山定位的。
此番讨论,是啥目的?
虽说这批出土文物不是霸王项羽北上渡江来此的遗物,BC209距今二千二百年,还没到三千年,但是卸甲甸那时就有人、有村落,这是项羽渡江后落脚的物质和人力来源的基础,也是卸甲甸地名自古流传的人文基础。大家是否同意?
尹焕章先生1969年60岁去世,那批文物是否还在库房,不得而知。看到湖熟文化文物图片,我脑海里浮现的是,秦末,南京卸甲甸人民在用这样的陶器,迎接项羽的队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