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分子的二级结构和“超二级结构”中,有四个G(鸟嘌呤)靠Watson-crick氢键以及H00gsteen氢键结合的四分体(也称四联体),以此为一个平面。多个这种平面以碱基堆积力互相叠加,构成“四链体”。
这些知识在2007年余多慰主编出版的分子生物学教材中,都有介绍。本科生据此还从教材中了解,DNA除了编码遗传信息外,还有其他的功能,例如“DNA自组装”功能。
在疫情影响下,独自在家中浏览手机里的科技消息,惊喜地看到,上述知识已经用于靶向输送于线粒体,在钾离子的参与峡,导致线粒体表面变形,最终降低“呼吸功能”,实现治疗疾病的目的。
算起来,这本教材出版距今十五年了。在全国第一届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教学研讨会上,教材被大会许可,作为大会交流内容。北京大学昌增益教授,华中农大郑用琏教授作为会议主持人,和等等与会者都知晓此书。我校多少届学生都用这教材。相信对国内分子生物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还是有助益的。
其实,还有一些国内的科研成果,当时没有放入这本教材内。举一个例子。1997年,微生物学报发表了DNA三级结构(超螺旋)测定依据的特征模(指标)的建立。国际此类研究的大本营美国堪萨斯大学小托马斯.乔,以及拜尼瓦德,二人指导的意大利女学者,发表同类研究,是在2002年。据称2001年有正式发表,奇怪你们怎么是一稿二投啊!但这位意大利女学者自己的学术总结里,没有写2001年的论文发表情况,仅仅写了2002年的。猫腻还不仅如此,在讨论和参考文献中,只字不提中国学者1997年的论文。
是他们没有看到中文论文全文吗?不是!因为微生物学报的中文摘要和英文摘要中,没有直接把三级结构特征模的数据写出来。在后续研究投稿国外著名期刊时,显然是请国际权威审查的,答复意见是,最核心的数据已经在之前由作者公开发表过了。
作者的本意,是进一步用其他测试手段,证明前述结果的正确性。接到评审意见后,知道全中文的学术论文内容,已经被国外同行知晓,未必不是一快事!
这就对了!他们在1997年已经看到了中国作者的原始论文内容,可是,在2001或者2001年发表的论文里,就是不谈中国学者的工作,这是科学态度吗?
想到夏家辉院士的感慨,科学技术成果得要先发表出来,哪怕是中国国内的,哪怕是小刊物。因为帝国主义的垄断,在科学界同样如此!
所以,海归们依靠国外导师的提携,学了不少先进技术,但是你回国后的创新,导师们不想分一杯羹?
我在评审外销职称材料时,鼓励博士们毕业后独立开展工作获得成果,而不是博士在读期间在导师直接带领下获得的成果。我的年轻后辈说我迂腐,我不承认,只有这样,才能逼出自己的科研思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