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的鼓楼老街有一个地方叫“书院拐”,是因为这里有一处“赓飏书院”的古建筑,有这书院才有这书院拐的地名。赓飏书院一直是教书育人的场所,该书院从存在到如今已有近280年的历史了,期间经过了毁失和移地重建,但书院的名称没变,一直叫赓飏书院。
乾隆年间,六安州府官员捐银二百两,捐房屋四十一间,一名生员捐房屋一间,以此为基础于乾隆八年(1743年)四月建成赓飏书院。
六安州志记叙了书院格局:有后堂五间,后堂的中间房用于供奉皋陶神主的牌位,后堂左右是各二间号舍。后堂前是教书室五间。西边有号舍十间,厨房三间。右边(东)有翼楼一栋,翼楼的上下有号舍六间。教书室的前面为讲堂,讲堂的中间三间为大厅,讲堂的左边有号舍三间,右边有号舍一间。书院大门的左边有屏房三间,大门的右边有厢房三间。外照墙东设栅门。依据记载,书院计有号舍二十四间,教书室五间,厨房三间,屏房和厢房六间,大厅三间,供奉房一间,总共有房舍四十二间。我依据这些记叙画了一张书院建筑示意图。
乾隆十年(1745年),书院购置书籍招生开业,二年后,乾隆十二年,又在书院的西北增扩号舍十间,书院的房舍增加到五十二间。
当时
六安州府恭请巡抚潘思榘为书院题写“明经饬行”牌匾,将牌匾悬挂在讲堂的大厅上。明经饬行的意思是:要求书院的学子要通达经籍,要行为合礼。
咸丰年间,1854年,1857年,1859年六安经历三次变故,由此书院全部毁失,原赓飏书院成一片白地。同治元年(1862年)州府利用公局(州府所设的官署机构)的原房舍,加上在公局旁边购买的宅基地连同建设,一座新的书院移地建成了。
1906年在书院办“中学堂”,招生二班。1918年在书院创办“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1925年在书院创办“县立初级中学”,至1929年县立初级中学有学生91人,教职员19人。
解放后,书院仍在原处,因房舍老旧,又因书院是院落式布局,且无符合面积要求的操场,教室宿舍均不符合新时期对教学的要求,所以书院建筑虽在,但再不是教书育人的场所了。为纪念书院,现在新建了赓飏书院供六安人缅怀。
乾隆期书院建筑示意图
六安的书院拐
赓飏书院的部分建筑
2018年的书院
现在重建的赓飏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