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大附中我所见:活动,选修课,社团

(2012-11-14 20:42:02)
标签:

人大附中

教育

杂谈

分类: 随手随口随心
    人大附中的教学成绩不错,但是,人大附中教学以外更精彩。有个别人会误解为你是应试教育。他这样想,那是没有走进人大附中,见识一下人大附中教学以外的活动,没有了解过这个让
    在人大附中,各种活动、选修课和社团,多且全到让孩子们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兴奋不已,是孩子们的重要话题,学习和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孩子们综合发展、全面成长的广阔舞台。

传统活动
    人大附中的传统活动很多,体育方面跳绳、拔河比赛,运动会和趣味运动会,高一的蓝联,高二的足联,还有乒联和羽联,以及近几年的智力运动会;郊游方面春秋游,登山游湖、采摘或野炊;艺术方面红歌赛,歌舞嘉年华,主持人大赛,高一唐诗宋韵,高二集体舞,英语剧(近年发展成电影节);社会方面的,每年校园文化节,书市,学生社会实践;其它方面,新年联欢会,退队进团,等等,都是全校范围内或年级范围内的,也是每年例行的。很多活动,都是学校有个大体安排,老师指导,学生组织和参与。这些活动,孩子们都是热情高涨,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蓝联和足联,是最受男孩子喜欢的活动,早早就组队训练,准备队服。尽管最后真正上场比赛的人数有限制,但这不妨碍之前班里组建几只小队练习,优中选优。女生是拉拉队助威团,甚至参与管理。我们班的足球队长,就是一个女生哎。从淘汰赛、晋级赛,一路下来,孩子回来,恨不能天天都是话题,就像过节一般。话说我们班还真有几个身手不凡的高水平球员,驰骋球场,英姿飒爽。
    唐诗宋韵、红歌赛、集体舞这样的比赛,都是以班级为单位。班里同学自选题材,自备服装。唐诗宋韵的时候,我们班是多人参加,每人一长句,加上领颂。古装租借、配乐都由同学自己搞定;红歌赛我记得是《游击队之歌》,合唱队形编排、重唱编排、动作设计、服装配合,也都是同学自己设计,自己准备。集体舞的出场形式、队形、结尾、服装,男女生自选舞伴,这些老师都不用参与,相反倒是被同学给安排了角色,领舞或者伴舞,我们班老师完成的很出色,给学生加了分,呵呵。
    人大附中的电影,是高中每班必拍的。一个班里的电影,凝聚了全班同学的智慧和心血。从电影构思,到剧本产生,导演、摄像、主演,后期剪辑、配音配乐,字幕,出版发行,配套产品的设计与制作,宣传展卖,全部过程,都是电影团队组织,全班同学参与完成的。我们班的电影是用英语拍摄的,《Turn  it  around》,有兴趣的可以网上搜索看看。配套产品有书签、明星片、班级杀(类似三国杀),还有一本不同名小说叫《3的3次方》,限量发行。电影拍摄和制作,以及配套产品的设计制作,都是同学们在业余时间完成的,放学后、周末或假期,前后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孩子们跑遍了学校的各个角落,还有中关村周边,甚至同学家里,为了一个合适的镜头,有时候反复拍摄好几次,很有点职业的味道。班里的老师,在电影里也有友情出演。这样时间长、活动量大、参与人数多的电影,在获得多种能力的锻炼、体验生活之外,丝毫没有影响同学们的学习,如今的大导演,进入北大光华,女主也到了大藤达特茅斯。
    人大附中的电影节,已经完整的举办了7届,现在很成熟了,一届更比一届火,一届更比一届强,有的还参与了国际比赛获了奖。每年三四月份的时候,都有电影展播,走红地毯,是人大附中的一大节日。胡老师(含英咀华)那里,每年3月份都会有每届各班的预告片。
    书市,也在人大附中深受欢迎,一年有多次,有的义卖,有的交换。我家孩子,在书市上卖出去不少书,也淘回家不少书。
    学校另一类的活动是外出参观学习比如到电视台参加互动节目、中科院参观学习;对外交流比如到盲童学校活动;还有社会实践比如拓展训练,基地生存等。还有一些活动,我也不知道归结为那类,比如让学生参与食堂残食收拾,这些。
    等等,形式不一,丰富多彩。

班级特色
    每个班,都可能有自己的刊物。班级刊物,或者是年级刊物,是各班或各年级自行发行的。初中的时候,我们年级特别盛行班级刊物,以班为单位,孩子们的优秀习作、班级随笔、老师课堂语录、同学们的美术画作,甚至行为活动、生活学习照片,都是刊物的主要内容。组稿、编辑、排版、校对、插图配画、书名、点评、封面设计,联系印刷,宣传展卖,都是孩子们自力更生,有的班一学期能出两三本。我家孩子是每班每期的刊物都要收集到,看多了,我对这些孩子们真是佩服,小小年纪,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见解,有目标和理想,有热情和能力,让你由不得发自内心的喜欢。
    有的班还有自己的班级报刊,或是手抄报,或是电子版,形式不拘一格,主题不确定,话题多样,同学们可能是记者也可能是编辑,更可能是话题人物。老师更多的时候是被热捧或调侃的对象。
    初高中毕业的时候,班里还有毕业光盘。光盘里照片、影像的选择和编辑、配音和配乐,最终定稿和刻录,完全是同学们自己完成的,最后给老师一个惊喜。
    托我们班记录委员的福利,在家长会上,我们观看过班级活动录像,有几个的名字是叫:《高二足联,飞扬青春》、《成长风范,集体舞》、《多样风采,新年联欢》、《巅峰之作,英语剧》。

选修课
    人大附中选修课的特色是,想开就能开,想选选不上。什么是想开就能开呢,就是不管你是老师还是学生,还是学校普通员工,只要你有能力有想法,有热情有胆量,想给同学们教育教授、想和同学们交流切磋学习,那你到德育处(好像是这里)申报一下备个案,经过审查后就可以注册开班了;什么是想选选不上呢,一个原因是好课多时间冲突的限制,一个原因是选课学生爆满的缘故,每到网上选修课开始的时候,孩子都会在电脑前刷屏抢课,有时候甚至家长帮忙,即使这样,每次都有遗憾,有时候不得不去蹭课。
    每学期开始,学校都有选修课宣传周,各课程摆摊推介,热闹非凡。
    人大附中开设100多门选修课(国家和校本),门类广泛,有课程拓展延伸类、科学素养类、人文素养类、艺术素养类、体育棋牌类、生活技能类,涉及到扩展阅读、专题研讨、历史沿革、探究实验、发明创造、社会观察、技能习得与提升、人生规划和发展、生命本源人生哲理等等,涉略广泛五花八门无奇不有。被外界同道称赞羡慕的同时,也有过质疑。有人说过,刘校长在一次研讨会上,提到人大附中开设10多门外语,有普通学校、农村校长忍不住了,说我们连一门英语都开不全呢。一个学校,开设不全中学必修课程、高考高分值课程英语,那当地的教育职能部门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被问责。学校也不能一点责任也没有吧。
    不过这些校长,要是听完刘校长的话,可能也不会不平衡了。
    人大附中的选修课,尽管种类繁多特色鲜明,有新意有创意、有深度有吸引力,但都不是因为有钱开起来的,都是充分挖掘开发利用学校自有资源开设的,都是老师和学生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凝聚的心血。
    还是上文提到的胡老师,他本来是个物理老师,因热爱桥牌也颇有水平,在学校开设看桥牌选修课。现在呢,人大附中的桥牌水平一发而不可收;食堂师傅魏二明,开设的面塑课,抢报一空;忘了是外教还是食堂师傅开设的糕点烘焙,期期爆满,带动好多家庭都应孩子的要求买了烤箱。这样的选修课,利用的都是学校老师和员工这样的已有资源,只不过把它发扬光大了,那里用的着请人的一分钱呢。
    人大附中的选修课,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学生讲课。很多课程,像在人大附中深受欢迎的《电影欣赏》,就是最早有学生开办的,教学计划、影片精选剪辑、影评分析,都是几个同学一起精心组织的。这门课程,届届相传,届届精彩。还有刘校长提到的外语课,有的是人大附中已经毕业的学生,回母校为学弟学妹开设的。更多的是现在在校学生,可以自选题目,自己组队,开设课程。
    我孩子的同班同学李K,就是前边提到的电影女主角,是高一班里的班长,高二文理分科的时候转到文科班学习。她是学校志愿团成员,经常参加各种志愿活动。在一次与盲校学生联谊后,她感触很深,觉得社会各种特殊群体,需要人们的正常理解。基于这种想法,她将课程思路报告到学校,获准后组织同学开设了一门心理课,主讲各种特殊人群的心理、社会应有的态度等等,我家孩子参加了她的讲课小组。大约是5个同学,分讲这门课,每个人几个不同的主题,讲两讲。我孩子的主题是涉及“毒品”和“艾滋病”这两个特殊主题,事前征求同学想法,上网查询相关资料,确定主题思想,制作PPT,前前后后忙了两周。据说他们的这个课程深受欢迎,选报学生超过了上限人数,课毕受到了学校表扬。李同学此后对心理学更加热爱,最终选择了大藤达特茅斯学院专攻心理学。这样的选修课,激发了学生的智慧,锻炼了学生的能力,甚至像李同学这样,获得了内心力量。

社团 
    人大附中的社团,只要积极向上、健康有益,有同道,就可以申请组团。它和选修课一样的地方,就是精彩纷呈,学生所爱;和选修课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更是以学生为主角,活动时间不一,活动形式不一。
    人大附中的社团,除了传统常见的学生会、团委,模联、志愿团,校刊团刊、文学社,辩论团、演讲社,各类琴棋书画、棋牌社,等等之外,很有一些独特的社团,比如槐雪诗社、动漫社、国学社、诸式会社、大汉霓裳社、鹤鸣朗诵社、纵横社等等,心之所到,情之所至,你就尽情开吧,玩吧。
    这些社团,每年招新的时候,在校园里摆台设擂,现场演示,展板和小册,甚至进班宣传,结果是各个社团越来越壮大,受启发而产生的新社团层出不穷。这些社团,都是定期活动和交流或者比赛,团员们在活动中收获了知识、能力、友谊。有一个少年科学院,每年举办创意大赛,我孩子和同学高二时制作的大本钟,获得过一等奖。
    
    不了解人大附中的人,以为人大附中只有教学成果辉煌。走进人大附中,才发现它远不止如此。它的崛起和应有的成绩,原来是建立在全面教育、挖掘潜能之上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