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大附中我所见:老师们

(2012-11-09 14:02:53)
标签:

人大附中

分类: 随手随口随心
    人大附中为什么能迅速崛起?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有一支非常优秀的教师队伍。
    这支优秀队伍,是人大附中逐渐建设起来的。人大附中固然有一些引进的优秀教师,但绝对多数的中坚力量都是自己培养的中青年教师,并且现在能输出优秀教师。杨教授质疑对优秀教师挖墙角一说,那大可不必。不用说人才的流动在各行各业都是正常的普遍的现象,就说人大附中在十多年前,照杨教授的说法还没有崛起,那是什么样的力量才能吸引优秀教师进入人大附中呢?“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恐怕是刘校长的教育理念、教育热情这颗梧桐树引来的人才吧。也许有人会狭隘地认为重金二字,对人大附中,那他就想错了。从网上可以搜到,有一篇文章,是彭晓博士写自己到人大附中求职的经历,那是99年,博士到中学教书,她是头一个;还有李秋生老师,十年前从北大数院毕业,放弃了一家著名基金公司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人大附中,教起了仅比他小10岁的初中小毛孩。和他们的同学相比,恐怕彭晓老师和秋生哥都是穷人了。即使是在教师行业内,他们的收入也比不上一些私立学校的老师。这样的例子,在人大附中数不胜数,那得有什么样的魅力、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他们为附中、为孩子们付出呢?恐怕杨教授很难理解,无法解释。
    
     什么样的教师是优秀的,评价的标准是多方面的。人大附中每学期都会给学生发卡片,不记名对老师进行多个方面的评价,作为学校对老师考核的一个重要参考,以及教学改进的重要依据。我家孩子每次都很认真,每条每项给每个老师打分,从不马虎。    
    从孩子上学以来,孩子在学校待的时间比在家除了睡觉以外的有效时间长,孩子和老师、和同学在一起的互动时间,学期内比和家长在一起的时间长,这样说来,家长关注学校、关注老师、关注孩子的同学那是很正常的。我自然也很关注孩子的老师们,关注他们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行为、教育能力。简单直接地,是关注他们对孩子们的言传身教。
    孩子在人大附中上学期间,教过他和各种活动中带过他的老师,大约有四、五十人之多。我不能都认识,但直接教课的老师都认识,家长会后或者有需要的时候都会有直接交流,其余老师也或多或少从孩子那里有耳闻。这些老师,他们在各有特色之外,更有许多共性,有些也许是人大附中老师特有的共性。共性包括但不仅限于这些:爱孩子,尊重孩子,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特性,肯把心思扑在学生身上;爱教育,懂教育,对教育有热情、有激情,不言苦;有能力,有方法,肯钻研,肯思考,求上进,肯学习;言传身教,育人当头;鼓励、激励的向上教育。

    回到主题上来,写几个老师,说几件小事吧。
    
    初中数学,刘P老师:
    刘老师是人大附中自己培养起来的老师,任我们年级组长,尽管很年轻,已经在带新人了。
    孩子刚进人大附中的时候,在学习方面度过了较长一段时间的适应期。开学的摸底测试时,孩子自以为学得较好的数学,都做的很差,在接下来的几次统练中他都做的不好,看到他在卷子上记的大概分数分布,难免心里紧张。即使是日常作业,也不理想,做错或者过程不标准。孩子郁闷不说,我自然也有点小焦虑。转机大概在开学两个月左右,孩子在写作业时展示了他练习册上的一张小贴画,以及老师用红笔写的一小段话。那段话的是这样写的:“好孩子,你真棒!你最近的作业做得真好,老师知道你能做的更好!”旁边还有一个笑脸。他说老师下午叫他到办公室了,说他作业要怎样细心,错了的那几道题为什么错了,过程应该怎样写才对,完了还夸奖他最近的进步。那以后,好像他信心大增,逐渐找到了学数学的感觉,数学成绩当然也进步的很快,并且对数学越来越热爱。
    老师的“心罚”和“心赏”,对孩子心理发展的影响不可估量。刘老师她对孩子暂时的差,表现的是信任和鼓励、引导和帮助,从孩子角度来说,自然是获得了正能量,增强了信心,并且能积极地向老师所要求和暗示的方向进步。后来,刘老师在课堂和课下都有意无意地关注他,强化了对孩子的向上引导。
    这一点上,我很感激刘老师。她在孩子迷惑和不安的时候,最恰当地引导了他。初二结束的时候,由于教学的需求,刘老师要下到初一担任年级组长,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很多孩子都哭了。也是在这次的家长会后,我终于鼓足了勇气向老师表达了对她的谢意和敬意,没想到引起了当时在场的所有家长的共鸣。原来刘老师对每一个孩子都是这样的,她花了一段时间了解每一个孩子的特点特性,然后根据每个孩子自身的特点,逐个建立对他们独特的引导和鼓励方法。

    初中英语,王SY老师,班主任
    王老师是从外地调入人大附中的,一进校第一个带的就是我们班,而且是班主任。她说学校信任我,我就不能辜负学校。
     她在我们班下了多少工夫呢?
     班级日志,每天记录孩子们的学习、行为、生活,后来集结成册,孩子们每人一本,记载了他们成长的一个又一个脚印。
    她有一些自己收集的优秀阅读篇子、好题,大大小小新新旧旧不一,有的上边还有其它字迹,直接复印给学生又不方便,那她就整理在电脑里,把电子版发给孩子们。看起来简单,坚持下来多么不易。她要敲进去,核对,排格式,她费了十分钟,孩子们也可能就是一眼,ABCD搞定。
    我们初三的时候,她家孩子高三,要说该家长担心老师分心不能全力以赴,可结果是家长们一致感动于老师对学生们的付出超过对自己孩子的关心,每次家长会,都会有家长无限感慨,反过来劝老师多照顾自己的孩子。
    王老师还有许多名言,都是教孩子们做人做事的道理。我喜欢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就是王老师的口头禅之一。
    
     初中还有孩子们喜欢的语文璇哥、物理卢老师、化学曹老师等,都是人大附中土生土长的老师,他们拧成一股劲,孩子们能没有成绩吗?

     嗯,我还别忘了体育凌T老师。
     由于自身的身体状况和体育特质,中考体育对我孩子来说,不容易取得好成绩。初三下学期的时候,孩子说周末学校大操场和篮球场开放,他想去练练。有一个周六上午我就陪他去了。在篮球场,他指着一个老师说那是他们的体育凌老师。场上有十几二十个孩子,凌老师一个一个指导动作要领,并不时示范。等到我孩子练的时候,凌老师又是掐表又是示范,从孩子的跑、动、排,甚至穿的鞋都提出了要求,数次以后,看着孩子的动作明显规范了,速度上去了。期间,我过去和老师聊了一小会,他说周末一般他都来,有的孩子大课上掌握不好,不得要领,他就在下午体统(体育统一活动)或周末时单独指导一下。老师来加班,都是义务的,他家里就没事吗?这样想着,我挺感动的。我又和他说孩子跑步也差点,他突然一挥手,说,有没有练跑的,我到大操场那边去了。我跟着老师和孩子一起到大操场,才发现那里学生更多些,有另外一个老师在指导。凌老师过来,把男女生分开,两个老师各带一群,掐表、个别指导,忙的不亦乐乎。后来下起了小雨,凌老师大喊,让孩子们要不回家,要不先回班看会儿书,下午他还在,明天他还来。
     单是这样就够了吧,可是不止这些。有一天我家孩子回来说,体统时被凌老师扣下了,老师叫一些人过来,说你们上回跑多少秒,今天要跑进多少秒,还看看每个人的动作是不是规范,节奏是不是合适。我说凌老师他带着全年级的体育,怎么知道谁谁谁呢,孩子说,他就是知道,神了吧。
    这样的老师,最终我孩子这样体育上比较差的学生,进步到较大优势中考满分呢。那做家长的,对老师会怎样想怎样看呢~  


    高中数学,李秋生老师,班主任
    李老师有个响彻人大附中的称呼,那就是“秋生哥”。秋生哥的故事不用多说,他教书育人是有一套的,学校里一直流传着“做人要学秋生哥”。他北大数院毕业后,毅然回到母校。他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呢?2009届高考,他从初中一直带到高中毕业的学生,取得了北京市前三和第六,一块国际奥林匹克数学金牌、一块国际奥林匹克物理金牌,全班收获国内国际名校的让人难以置信不可思议的优异成绩。
    有人一定会说那是好学生的缘故。咱们不否认学生,好苗也要会栽培。秋生哥最大的本事就是调动学生的能量,在他的带领下,班里有很多讨论小组,课间和中午自由活动,孩子们之间火花的碰撞产生的智慧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效应效果那是不能估量的。他的这班学生,受他的影响,在北大数院有十多人,他们延续了小组讨论、互帮互助这一优秀习惯,在大学里也是绝对的佼佼者。
    到我们这一届,这种优秀作风延续,孩子们自发的组成各种讨论小组,负责的同学自己安排组内的学习和讨论,自己选题,抄到黑板上,一起讨论,孩子们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群体效应非常明显。我家孩子,就是这种小组的极大受益者。
    他对孩子们了如指掌,他知道每个人的特长,给他指出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他强调孩子们要全面发展,学有特长。比如竞赛,他强调一定是学有兴趣,学有能力,学有余力。最终结果是,我们班孩子,天文、导演,编程、游戏,等等,样样有行家。
    秋生哥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和孩子们打成一片,没大没小。也许在孩子们心中,就把他当成兄弟也未可知。但他做人做事,确实是孩子们的榜样。他对孩子们的了解,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让孩子们很佩服。他几乎不批评孩子们,总是觉得他们已经特别好了。

    高中语文,陈LC老师
    陈老师也是人大附中自己培养的优秀老师,孩子们亲切地叫她C姐,是我们这一届语文组组长。今年高考的文理头名,都出自她所带的班级,可以借此想象她的教学水平。她新近将孩子们高中三年来的习作,集结成书《指尖上的成长》,一定会给阅读者带来深刻的启示。
    我家孩子作文总是写不好。C姐不厌其烦,从立意到结构,从素材到语言,三遍五遍地面批,我家孩子愣是从怕作文到积极找老师面批,这个变化没有C姐的悉心和耐心,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有一次家长会后,去找老师了解孩子情况的家长特别多,语文方面本来就复杂,老师又和每个家长说的详细,等我排到C姐这里的时候,都7点多了,后边还有好几个家长。C姐的电话响起,她那还是小学生的孩子问她什么时候回家,C姐说妈妈还有事,你先自己写作业,吃点水果。我们家长听的都不忍心。但C姐坚持要耐心地解答每个家长的每个疑问。我回家了和孩子说起这事,孩子说,这是常事啊,每天我们都有人去找C姐面批作文,中午她不能休息,晚上她不能早回。是啊,作文面批,两个班的学生,一篇作文有时不止改一次,算一算,就知道C姐的工作量了。都知道她出成绩,她的成绩背后,又有谁算过为孩子们付出了多少啊。
    C姐身体不好,有一阵休假,孩子们对她的思念之情,就像孩子们说的那样,滔滔不绝。后来C姐身体还没完全康复,就回到了她热爱的讲台上,回到了热爱她的孩子们身边。这样的老师,能不让孩子们爱戴吗?
    C姐还是孩子们的贴心知心大姐姐。孩子们的心里话、心里事,不告诉家长可是都告诉C姐的。他们喜欢和C姐共享内心的小秘密,听她给他们指点。C姐,和孩子们的关系,可是不一般呢~
    像秋生哥和C姐这样,和孩子们是亦师亦友,业务上又有能力,是附中的一大特色。

    高中物理,李XD老师:
    只讲一件事吧。也是家长会后,排队和老师了解孩子情况,轮到每个家长的时候,李老师都会说,他这次考试多少分,那些地方错了,怎样错了,该不该错,平时他的作业怎样,课堂表现怎样,这个孩子在物理方面是怎样的特点,他的物理应该怎样学。他手里没有资料,就是凭着记忆,把每个孩子分析的分毫不差。如果说他记忆力好的话,还不如说他在孩子们身上更用心。
    因着他的用心,高考的时候,班上有十多个物理满分,而且他的学生又收获了一枚国际奥林匹克物理金牌。

    高中阶段,还有高三时教数学的汤校,我有一篇写过他对孩子们的情深。另外化学贺老师,生物王老师,等等各个老师,无不是孩子们的良师益友。

    老师们的故事说也说不完。
    这样的老师,这样的教法,这样的用心,孩子才有可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向上,取得自己的最优成绩。老师们,不仅教知识,更在育人。

    我们家长和孩子们一样热爱这些老师们。有他们,孩子们是多么有幸啊。

    不知杨教授,要是多了解一下人大附中的老师们,他对人大附中的看法,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