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荣
在父母的眼里,我是一个懂事且乖巧的孩子;在老师同学的形象中,我是一个埋头苦干、学习成绩卓越的学生。他们在给予我高评价时,并没有注意到外表光鲜,荣誉光环笼罩下的我那内心真实感悟。
中学时代,我是一名彻彻底底的书呆子!为了那一纸优越的成绩单,我埋头苦干不管冬夏春秋,不理已在心中视为除学习以外的琐屑事。那个家长与老师心中恒定不变的唯分数至上的理念,对我的影响与塑造潜移默化,它顺理成章地为我所接受成为自己一种价值观。这套严格要求的价值观,可以摒弃一切与学习无关重要的所谓“琐屑事”。这样的一种价值观必然使得自己走向一条死胡同,然后一路呈现它的悲剧性。
曾经的童年时代,不会轻易就感到乏味,不可能简单地就为各种事情真正困扰自己。都说童年是单纯美好的,充满欢声笑语的时光总让一个不断成长的生命个体在以后的年龄阶段偶然不偶然地忆念。那种嘴角一抿,就像小说中主人公瞬间地怀旧表情,也如电影里主角感性的镜头。罗大佑的《童年》已然成为经典之作,我们的童年也随那些黑白电视机的落没成为一个过去时代。童年终将成为每个人说不尽道不完发自内心彻底欣喜的时代珍藏品,岁月的跨步愈添童年的浓浓记忆。与童年的嬉戏迥然,自己的年龄越大,似乎失望的悲哀的感触就越多也被有意无意扩大。主观的亦或客观的负面一道夹击让快乐的自己变得惆怅。渡过短暂的童年时光,生命的旅程进入了应试教育的关口,埋头苦干与沉默低调成为中学时代的特写镜面。胡适先生的“功不唐捐”大道理一点不容置疑,努力付出了定会在相应的领域有收成。当别人课外嬉戏校园,我在教室低头挥笔;当他们在节日欢庆热闹一番,我必在家宅着苦练长时。他们给我贴了许多标签:学习成就优秀、为人谦虚、待人平和等等。这些都是良性的标签,能获如此赞美之词真该拜应试教育所赐。这不是讽刺的话语,应试教育下的唯分数至上这套价值观让每一位学生学会吃苦耐劳,待人不以粗鲁。试想想邻居的孩子或者周围的同伴,凡成绩优秀必定有台下的十年苦功,爱迪生不也说,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而成。细察那些优秀的学生,他们的纪律性超强,为人也多是谦虚谨慎较多。如此分析,我们的应试教育千真万确对咱们学生千般万般这好那好。可为何那些批判批评应试教育的声音不绝于耳,大家喊着要中国的教育要“反思”“改革”,让应试教育屡屡处于风尖浪口?该考究怎么理性评价应试教育,不妨试试像大家评价一个人以“盖棺定论”的方式去衡量。若是那样,要等到应试教育制度被彻底地废除,如此一来,那时候它在众人的心目中必是不堪入目,也就仅有历史意义的存在。
我这个接受了应试教育的唯分数至上的价值观的学生,到底是受益者还是受害者?在受到这套价值观潜移默化的背后是父母亲翘首以盼的期望,在他们的思维里唯有念书才是一条好的出路,只要念书厉害以后就前途无量。年少懂事的我更是体会父母亲的一番用心良苦,何况他们用汗水换来的钱充当了我的学费,咱也不能让父母亲辛苦到外打拼得来的血汗钱白白浪费。在学校与家长的“读书改变命运”的熏染下,我成了应试教育的忠诚者。
“一切以学习为中心”成为在中学时代时我的深刻教条。无可非议,学生的责任就是好好念书,考取优越成绩。错误的是我忽视了学习以外的很多事情,比如热心地跟周围的同学交流交往,相互理解相互关心,这一样地重要在我今天重新审视过去认为;处理好学习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全面的能力,这也该注意的,而自己却成为名副其实的书呆子,“一心只读圣贤书”,在呆板的书卷下只会有步骤有思路地做题,不会从容自如地处理好自己的生活。学习上,我成为“尖子生”;生活上,我成为“掉队生”。
应试教育下,是我人生的一个悲剧。即使我的中学时代经常拿奖学金,却没有学来思想精神上的强大;虽然我的学习成绩那么优秀,也一度为大家夸赞,我却失去了培养自己个性的机会。身为一个文科生,居然没有得到中学教育太多的人文熏陶,那是因为冠以“素质教育”名义下的“应试教育”压根就缺少孕育人文关怀的肥壤,而利益化的教育目的才是学校的生存法则。教育除了需要授予我们的知识以外,还须把那些知识从书本与考卷上搬到现实中达到学以致用,更为精髓的却是培养每位学生的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教育需要培养出来的是充满活力,精神充沛的人,不是一群群朝六晚十死记硬背的书呆子。
进入了大学,仍然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身影,与此不同的是现在大学的环境相对自由,自己也就对学习成绩不作过高的要求。深刻地感觉中国的高校教育恰如应试教育那样“应付过去就行”,现在很多大学还比不上一所中学对待考试的认真严谨,大学生面对期末考“临时抱佛脚”的现象比比皆是,这跟大学任课老师的期末重点知识“点拔”现象给学生存着极大的侥幸心理存在很大关联。
应试教育在中小学时代,那是狠抓!学生能够主动或者被动学到课堂上的知识。应试教育在大学,自由的环境使它的忠诚者急速下滑,学生大概零碎式地被塞了些课本知识。中小学学得比较基础呆板,而大学大家应付了事,今天中国的应试教育难怪难以孕育出大师人物,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比登天还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