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心的培养,是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如果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那么教师便是第二任老师。教师对待学习、工作的认真态度,坚持性和责任感将成为学生良好的学习榜样。此外,教师可以时常有意识地与孩子谈自己的工作,把自己完成一项任务、克服一个困难后的愉快和成就感传达给学生,使学生能具体地感觉责任意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主动、积极地养成责任习惯。
而对生活中学生一些没有责任心的表现,教师要对其进行必要的惩罚。比如在一次大课间活动前,我和孩子们一起制定了规则:由孩子们回家自带活动用具,如跳绳,篮球等。活动那天,平时就比较大意的杨程斌同学把这件事情给忘记了。活动开始时,别的小朋友都兴高采烈地玩着,只有他空着手,很没劲。有几个孩子想把自己多余的用具借给杨程斌玩,但是被我制止了。我认为这是一个培养孩子责任心和规则意识的良好契机,应该通过这件事情让杨程斌认识到,犯了错误就要承担一定的后果,这样才能帮助他记住应该做的事情。本次活动,我和孩子们一起制订了规则,杨程斌没带用具就违反了活动规则。他平时就比较大意,说明这一次忘带工具并不是偶然的,如果同意别的孩子把用具借给他玩,或许可以让他暂时得到满足,但是无形之中又滋长了原本的不良习惯,让他误以为,“哦,我不带用具,一样可以玩,老师也不会批评我,伙伴还会帮助我”。这样的想法一旦产生,就会直接影响杨程斌以后的人生观,对培养他的责任心和规则意识是没有好处的。因为要想让孩子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就有必要让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任,这对孩子来说起到的教育作用是明显而深刻的。这看起来是一件小事,但行为习惯就是从很多小事中培养起来的,所以我认为的做法是非常恰当的。虽然制止了别的孩子的帮助,但目的是让他自省,犯了错误就要承担一定的后果,帮助杨程斌记住这个教训。我相信,短时间的责罚对他的自尊心是不会有太大伤害的,反而能够更好地培养孩子的自我反省能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