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年级公开课评课(2013年3月)
·
晋城市实验小学
贺荣
·
翟云华
·
宽松的氛围,自然的表达,为本节课的教学润色不少。尤其是教学的前半程随意却不失严谨,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复习回顾,精炼表达,为新课的学习作了坚实的铺垫,只是时间有点过长,缺少精致。
恰当准确的评价是你的亮点,更是课堂氛围创设的前提,学生在老师的激励下发言更踊跃,表达更流畅。
三读的教学设计出发点很好,但正如你反思中所言,二读、三读的目标设置过于笼统,不够明确,学生只是按老师的布置云里雾里的读,没有充分思考,导致文本脉络的理清不够顺理成章,更多程度上是教师的给予,而不是学生的自获。
如果后半程教学也如前半程一样,不被传统的教学模式所束缚,读书之前给予学生具体的目标,读书之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我想学生的思维会更灵活,感悟会更深刻,对文本的解读会更厚实。努力,我们一起!
-
张晋伟
-
多次听张老师的课,一个最大的感受是:张老师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总是轻轻悄悄地渗透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微处,不留声息,却收效甚大。这是一个语文老师,尤其班主任老师应该关注的点。
就本节课而言,最大的优点就是平实、质朴、细腻。字、词、句、段的学习,文章结构的理清,质疑问难的梳理,每一个环节都很细致和扎实。只是听完课我忽然有很多的思考,想与张老师交流:我们的语文课是否可以脱离俗套,走出原有模式的禁锢,把学、问、思、辩的空间更多地给予学生,让学生真正地亲近文本、走进文本,去挖掘一些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这样,我想课堂上师生一定会激情飞扬,文本的解读与表达的运用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只是一种很不成熟的思考,希望能与张老师多交流。语文教学的突破确实很艰难,我们共同努力吧!
-
苏乔宁
-
作为一个年轻教师,这节课的教学已经非常成功了。课堂环节清晰,语言精练准确。尤其是最后的拓展延伸,将阅读教学由“文本解读”引入“表达本位”上,很好!
如何真正调动学生读、品、悟的激情,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深刻挖掘作者布局谋篇的思路和语言表达的特点,让学生得意又得言,是今后应该着力思考的问题。
-
姬美玲
-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注重了读与悟的有机结合,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多样,只是3—5自然段的学习既然是小组学习,那么,汇报交流时也采用小组成员汇报、补充是否更好些?教师按一定的程式化引着学生交流,大大地束缚了学生自由表达的欲望。
听完课,总是感觉作为六年级学生,这样上语文课是否有点单薄,感觉整节课师生只是停留在较为表层的文本解读上,紧紧围绕着课文,不敢有半点越位。比如:课文中对四季海特点的概述,我认为并不是那么恰当,如果让学生深入文本,与作者的思路和语言进行深层次对话,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精彩生成。今后,我们是否可以把阅读教学的着力点转移到指导学生读懂“怎么写”、实践“怎么写”的层面上,让学生通过学习文本学会书面表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