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公开课评课(2013年3月)
(2013-03-12 09:33:16)| 分类: 观课议课 |
·
·
·
·
- 张晋伟
-
多次听张老师的课,一个最大的感受是:张老师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总是轻轻悄悄地渗透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微处,不留声息,却收效甚大。这是一个语文老师,尤其班主任老师应该关注的点。
就本节课而言,最大的优点就是平实、质朴、细腻。字、词、句、段的学习,文章结构的理清,质疑问难的梳理,每一个环节都很细致和扎实。只是听完课我忽然有很多的思考,想与张老师交流:我们的语文课是否可以脱离俗套,走出原有模式的禁锢,把学、问、思、辩的空间更多地给予学生,让学生真正地亲近文本、走进文本,去挖掘一些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这样,我想课堂上师生一定会激情飞扬,文本的解读与表达的运用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只是一种很不成熟的思考,希望能与张老师多交流。语文教学的突破确实很艰难,我们共同努力吧! -
苏乔宁
-
作为一个年轻教师,这节课的教学已经非常成功了。课堂环节清晰,语言精练准确。尤其是最后的拓展延伸,将阅读教学由“文本解读”引入“表达本位”上,很好!
如何真正调动学生读、品、悟的激情,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深刻挖掘作者布局谋篇的思路和语言表达的特点,让学生得意又得言,是今后应该着力思考的问题。 - 姬美玲
-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注重了读与悟的有机结合,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多样,只是3—5自然段的学习既然是小组学习,那么,汇报交流时也采用小组成员汇报、补充是否更好些?教师按一定的程式化引着学生交流,大大地束缚了学生自由表达的欲望。
听完课,总是感觉作为六年级学生,这样上语文课是否有点单薄,感觉整节课师生只是停留在较为表层的文本解读上,紧紧围绕着课文,不敢有半点越位。比如:课文中对四季海特点的概述,我认为并不是那么恰当,如果让学生深入文本,与作者的思路和语言进行深层次对话,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精彩生成。今后,我们是否可以把阅读教学的着力点转移到指导学生读懂“怎么写”、实践“怎么写”的层面上,让学生通过学习文本学会书面表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