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蝶舞
蝶舞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752
  • 关注人气:9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课堂(三)《青海高原一株柳》听课评析

(2011-08-03 15:57:29)
标签:

杂谈

分类: 观课议课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今天上午聆听了三节六年级语文课。此时此刻,我想用一个词来表达我内心的感受最为恰当,那就是“感动”。感动每一位讲课教师备课的精心,感动每一个备课群体研课的精细,感动我们三位年轻教师讲课的精妙。此次活动,为我们的年轻教师构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为我们的教研工作者创造了一个深钻文本的机会,更为我们三所市直小学搭建了一个课堂教学交流提升的平台。在此,我们要感谢市教研室,感谢为了此次活动乐此不疲的卢老师和各位评委老师。下面就这三节语文阅读课谈一下我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三节语文课风格迥异,各具特色。

    第一节姚丽卿老师的课:整个教学平实沉静,情理交融。

    1.教师语言简洁明快,语气亲切,师生交流和谐融洽。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平实而不乏亲和力,时时流露出对学生的肯定与褒奖,且处处自然妥帖,整节课显得纯净而优雅。

    2.我们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好的教学要有清晰的教学思路,而教路来自于文路。本节课,教师打破了常规的就“神奇”论“神奇”的教法,准确地把握了本课的文路,对比的写法与对比的教法相得益彰。在外形的对比中,在环境的对比中,在文本内涵的挖掘中,让孩子们真正领悟了高原柳的“神奇”。

    3.整节课,读思相结合,教师抓重点词句,创设特有的情境,打开了孩子们的思路和学路,读中悟,悟中读,给予了学生广泛的思维空间,真正引领学生一步一步走向文本的深层内涵。尤其是“撑”和“熬”的教学片段很精彩,一个“撑”,撑出了顽强,一个“熬”,熬出了神奇。孩子们的学习过程、学习体验体现得很明显。

    4.结尾由文悟理,由树到人,联系实际谈启示,文理交融,有机地渗透写法,水到渠成。

    但这节课,教师对学生读的指导还不够到位,虽然从开始的读到悟后的读有了明显的层次感,但读出生动的生活场景,读出真切的情感体验还有欠缺。

    第二节刘娜老师的课:刘娜老师的这节课朴实无华。课堂思路清晰,整堂课紧紧围绕“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句话展开,从外形到内在,引导学生感悟高原柳的神奇魅力,重点突出,精彩凸显。

    1.强调了阅读中的画面印象,引导学生由文中词入手,想象画面,体会内涵,读和想的时间充分。

    2.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词汇积累,注重渗透写法。在学生阅读感悟语言文字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引读等方法学习掌握“虚实结合”“对比”等写作方法,达到了学为所用的目的。

    3.抓住“撑立”与“伫立”这两个词的理解来统领全文是教学的一大亮点。课堂上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步挖掘“撑立”和“伫立”的内涵,感悟高原柳的顽强与神奇。并由此谈到生活中的人,将教学推向了高潮。

    4.板书设计新颖独特,清爽干净,耐人寻味,从“撑立”到“伫立”,顽强在其中,神奇在其中。

    但我认为,朗读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本节课教师注重体现读,课堂上读的次数和形式也很多,但没有体现出读的层次,没有体现出教师指导朗读、培养语感的过程。从课的开始学生们就读得很到位,感情把握得很准确,没有充分地让孩子们通过自读自悟,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享受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快乐。

    第三节王晓燕老师的课:

    1.课前的小游戏“我说你也说”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情绪,为后面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2.用古诗感受青海高原的苍茫、悲壮,很独特,语文味很浓。

    3.给予了学生静心默读、感悟的空间,教给了学生静心默读、潜心思考、随机批注的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4.创设了三种情景,让学生发挥想象,表达心声,扎实有效地开展了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的精神和表达因想象的展开而变得丰富和灵动。教师发自内心的真情评价和孩子们热烈的掌声给予了回答者很大鼓励,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不断迸射出灵动的火花。

    不足之处:

    1.学生回答问题时仍然放着音乐,干扰学生思考,不利于学生感悟。

    2.板书应突出重点,不可面面俱到,它体现了一篇散文的“神”,本节课教师的板书过于分散。

    3.评价要客观,有针对性,不可你好我好大家好,千人一面的评价会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打折扣。如学生在读“凝滞的云团”时,因认不准“滞”没有读完,教师却评价道:“真棒!”这样的评价没有起到很好的指引作用,教师应该纠正读音,帮助孩子正确读出这个词组。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因为它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所以才充满无限魅力,也正因为它有着无限魅力,所以我们才不断追寻。愿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能够在语文路上执着前行,开辟一条更适合自己的小语之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