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交过万亿,突破3000点,气势如虹的样子,仿佛夺命疫情从未发生过……
怀疑人生是一个有正常情绪和理智的人本能的反应。
然而存在即合理,这种变态反常现象必有背后原因……同行的观点可供参考。转帖如下:
https://m.weibo.cn/1670659923/4473416323545797
大家都看到睿远吸金1200亿了吧,最后只有60亿能申购成功,那么剩下的1140亿呢,会被退回,然后等待下一次的入场机会。
所有的资金都在继续大幅流出50,流向500。而且这是一个循环:越有人赎回价值类风格的基金,越去追成长类风格的基金,越会加剧这种情况,直到一个临界点。
之前多么猛烈地发行价值风格的产品,这里价值股的短期压力就有多大。
看上证所的新增开户数和指数的走势,基本上是完全同步的,这里是互为因果。
一方面是只有新进场的韭菜,才会最无知最疯狂的去接最高的价格;另一方面,也是有了这些新增资金的推动,才有了最后的疯狂。
我一直和大家说,对A股最有效的指标,是流动性指标,尤其是流入股市的流动性指标;而对A股第二有效的指标,是——赚钱效应。
是的,不是投资理念、不是价值观、不是茅台,而是赚钱效应。
所以只要A股有了赚钱效应,资金就源源不断的流入市场:2006-2007年就是如此,即使多次加息也没压住股市上涨;2015年也是如此,即使创业板摸上了4000点;2019年也是如此,即使GDP甚至破6;甚至今年也是,疫情不改变已经形成赚钱效应的创业板走势。
某种意义上说,流动性是起爆点,赚钱效应则更像是自我强化的催化剂。
是不是经常有人抱怨,A股“牛短熊长”,扶不起的阿斗?大家找了很多理由,试图解释为什么A股牛短熊长,但是都不够充分有效,最后只能用偏阴谋论的“这是个政策市,就是为了融资”来解释。
其实并不难解释:因为赚钱效应对A股的边际影响特别特别大,这些资金来去如风,催化了A股的“牛短熊长”。
有赚钱效应了,这些资金会源源不断、绞尽脑汁的挤进市场,甚至出现15年那种银行系资金通过伞形信托和配资涉足股市的情况,要知道A股当时才不到50万亿的流动市值,而银行理财是百万亿的存量体量。——所以它们一看到切实的赚钱效应,会疯狂的挤入,然后继续自我强化牛市,进一步扩大赚钱效应的正循环。
这就使得A股牛市上涨快,幅度大,但是由于狂欢总会结束,所以时间周期短。散户的也往往都是高位才下定决心冲进来。
但是如果赚钱效应没有了,那么这些资金会非常坚决、毫不犹豫的撤离市场,也就是15年股灾出现时,优先级配资资金无论如何都要下面的账户挂跌停板退出的原因——他们是优先级,是更偏向于银行系不能接受本金亏损的资金。
所以,当这些看重赚钱效应的资金撤离时,冰冷无情,人家根本不在意基本面,只在意赚钱效应还在不在。所以这就使得A股的熊市周期拉长,下跌周期非常折磨人。散户是会装死的,其实影响不大,但是看重赚钱效应的资金,会不断地坚决撤出。
这才是A股“牛短熊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要把你身边的每一笔资金都当作是最聪明的钱,他们来去如风,他们只在意结果,他们只因“听说A股最近赚钱效应不错”而来,也会因为“A股最近赚不到钱了”而离开。
他们不懂股市,也不需要懂股市,他们只需要知道这里有赚钱效应,然后进入市场强化这种趋势,最后就会出现爆款基金。——因为他们只想也只会知道名气最大的。
要学会如何和这些资金相处,学会忍受牛市这种资金大幅流入的扰动,以及警惕熊市这种资金非理性撤离的沉寂,这是A股的成人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