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现场聆听马未都
(2013-09-10 11:03:48)
标签:
杂谈读书投资心得股票 |
在朋友圈里看到这篇文章,很喜欢。
文中一段:“关于如何鉴别真品和赝品,他说自己从来不研究赝品,更何况每件赝品的破绽都是不同的。每个月他都要抽空到博物馆泡上一整天,不干别的,就是盯着古董看,一直到看熟看透为止,收藏界称之为养眼。经过这样反复无数遍的养眼,眼睛就只会适应真品的感观,一旦看到赝品时就会觉得非常扎眼。”
有一次好奇去听米兰站的路演,问他们如何不会收到假包,他们就详细讲解了培训店员的过程。听完大致明白,这是要时间和实践积累的。难怪骨干店员的月薪都有十几万呢,在香港也算是不低的收入了。
投资就是一个不断培育“眼力劲儿”的过程。象芒格这样的,可以从别人的失败和经验中学习,愚笨如我的,只好先求不反复重蹈自己的覆辙,再慢慢多学习,多培养看到赝品的“扎眼”感觉,适应好公司,好产品的感观。
又:马未都聊聊数语概括了收藏历史的峰起谷落,这种大局观也是一种能力,一种境界。拘泥于细节,终究难脱匠气。
投资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乐在其中。感谢神!
转:现场聆听马未都
即使这样的收藏名家,也有遗憾的时候。马未都曾在闽南的一个祠堂里,遇见一张长4.2米的黄花梨独板案子,俗称“一块玉”,也就是说整块板跟玉似的,可以说是无价之宝,可惜他手头没有足够的钱来买。后来案子被这个家族的人拿出来卖,全体族人都站在场院里等买家点钱,人手一份分了了事。马未都去丹佛博物馆讲课,又看到这张被外国人视若珍宝的案子,内心非常遗憾。
(《金融经济》201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