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帖:现场聆听马未都

(2013-09-10 11:03:48)
标签:

杂谈

读书

投资心得

股票

在朋友圈里看到这篇文章,很喜欢。

文中一段:“关于如何鉴别真品和赝品,他说自己从来不研究赝品,更何况每件赝品的破绽都是不同的。每个月他都要抽空到博物馆泡上一整天,不干别的,就是盯着古董看,一直到看熟看透为止,收藏界称之为养眼。经过这样反复无数遍的养眼,眼睛就只会适应真品的感观,一旦看到赝品时就会觉得非常扎眼。”

 

有一次好奇去听米兰站的路演,问他们如何不会收到假包,他们就详细讲解了培训店员的过程。听完大致明白,这是要时间和实践积累的。难怪骨干店员的月薪都有十几万呢,在香港也算是不低的收入了。

 

投资就是一个不断培育“眼力劲儿”的过程。象芒格这样的,可以从别人的失败和经验中学习,愚笨如我的,只好先求不反复重蹈自己的覆辙,再慢慢多学习,多培养看到赝品的“扎眼”感觉,适应好公司,好产品的感观。

 

又:马未都聊聊数语概括了收藏历史的峰起谷落,这种大局观也是一种能力,一种境界。拘泥于细节,终究难脱匠气。

 

投资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乐在其中。感谢神!

 

转:现场聆听马未都   / 魏兴云

   说起收藏名家马未都,自然不用多介绍。 317下午,马未都在徐州艺术馆开展了一次《盛世收藏》讲座。马未都在台上诙谐幽默,谈古道今,妙语连珠,台下掌声连连,我有幸能在现场聆听了他的讲解。他长得很慈祥,说起话来慢条斯理,但信手拈来的收藏细节和穿越时空的历史知识,让人畅快淋漓,意犹未尽,我不由得被他的魅力所折服。

    马未都首先说起从古到今的5次收藏高峰,在北宋、明末、康乾盛世、晚清到民国初年,第五次的形成以1993年“嘉德”成立为标志,一直延续至今,收藏者之众、规模之大、领域之广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收藏高峰。

    关于如何鉴别真品和赝品,他说自己从来不研究赝品,更何况每件赝品的破绽都是不同的。每个月他都要抽空到博物馆泡上一整天,不干别的,就是盯着古董看,一直到看熟看透为止,收藏界称之为养眼。经过这样反复无数遍的养眼,眼睛就只会适应真品的感观,一旦看到赝品时就会觉得非常扎眼。

即使这样的收藏名家,也有遗憾的时候。马未都曾在闽南的一个祠堂里,遇见一张长4.2米的黄花梨独板案子,俗称“一块玉”,也就是说整块板跟玉似的,可以说是无价之宝,可惜他手头没有足够的钱来买。后来案子被这个家族的人拿出来卖,全体族人都站在场院里等买家点钱,人手一份分了了事。马未都去丹佛博物馆讲课,又看到这张被外国人视若珍宝的案子,内心非常遗憾。

      马未都说,人的一生应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是物质上的追求温饱的趋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是一种社会动力。第二重是趋名,希望心情愉悦,表现为精神上有所寄托。第三重是灵魂上的修行,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脱。有些中国人就将收藏艺术品当作一种修行,马未都希望自己也能达到这种境界,至少要像丰子恺所说的,处在坐二望三的“二楼半”。

    一般而言,一些有很大成就的收藏家,将收藏心得和鉴宝秘笈等传给后代。马未都却给了儿子选择成才道路的权利,并不强迫他继承自己的衣钵。多年以前,他带着儿子逛古玩城,花了2400元在一楼买了一件文玩。父子俩坐电梯上楼时遇到一位朋友,朋友一看他捡的漏,愿意出3万块请求转让。马未都本来对这点小钱是不屑一顾的,但他无意间看到儿子的面部表情,似乎有些惊喜。也许这钱来得太容易了,让马未都产生了警觉,他怕儿子以后形成对财富的不良心态,并由此轻薄踏实劳动的价值与意义,成为金钱的奴隶。所以,他毅然决定自己的收藏品最后会一件不留的捐赠出去。由此看来,马未都不仅是收藏家,更是人生的智者。

     在最后与听众的互动交流中说起捡漏,他说因为“全民皆藏”,现在已经无漏可捡。至于那张引起轰动的2.2亿江苏邳州造的“汉代玉凳”,他认为是一场闹剧,稍具一点收藏知识的人也不会认为是真的。

(《金融经济》2012年第5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