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树上吊死?
(2013-01-19 22:32:42)
标签:
股票投资心得杂谈 |
最近茅粉和茅黑口水大战,旁观很过瘾;之前银行粉丝和反对者也是针锋相对;包括王老吉和广药的分歧和纠纷,算是经典商战。还有关于广汇的争论。
几个思考和想法:
1、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既然争论很多,如果不是非常专业的人士,能很清晰识别正确和错误,还是不要参加战团为好,免得误伤。连城门失火都会殃及池鱼,明哲保身还是要的――既然自己是个糊涂人,没能力判断。尤其对广汇、康美、瑞年这样有治理结构嫌疑的。
2、 横向纵向比较:很多时候,看多看空都有道理,只不过角度不同,时间周期不同。银行的问题,如果看一两年,危机未必暴露,看在M2铁定翻番,分母做大的前提,阶段性看好未必没有道理。至于长期?凯恩斯说,长期我们都死了。就长期来说,巴菲特从来不赌长期利率,我们有何德何能去预测这个长期的事情?既然看多看空都有道理,那就横向纵向比较吧。茅台,市值两三千亿,青岛啤酒三四百亿,全球对应的标的是,百威英博1800亿美金市值,帝亚吉欧700多亿欧元市值,烈性酒空间大还是快消品空间大?答案是明显的。白酒行业市值近万亿,啤酒行业三四家公司合计不到千亿,(雪花放在华创旗下真是委屈了,曾跟管理层提出过分拆雪花上市,则雪花市值可以抵大半个华创市值。可惜管理层不肯。)另外一个案例是阿里巴巴(1688.hk),2008年初上市的时候,市值和腾讯一样,而腾讯的利润等于阿里巴巴的销售收入,这必然有一个是定价错误的――要么腾讯低估,要么阿里巴巴高估。几年下来,阿里巴巴退市,除原始股东不赔钱,其他人大部分是赔的,可见马云此人不地道,太精明,跟他混,多半不赚钱。
3、 估值要足够低。既然有分歧,显然是有明显硬伤,则需要用足够低的价钱来化解。银行为何能涨?2012年银行板块基本是不跌的,尽管指数跌跌不休。低于净资产,4—5倍市盈率还是体现了较多的不利因素。我在2012下半年对茅台的定义是,它从成长股蜕变成价值股,估值是要大大折让的。2012年就是没深刻想明白这个道理,对大秦铁路的估值还拿着10倍来估,就是没有给安全边际,没有给盈利空间。也许它正常情况下值10倍市盈率,但如果想要有盈利空间,则必然是较大幅度低于10倍市盈率才是买点。格雷厄姆说,10块钱的东西,5块钱买才是对的,8块买都没啥意思。所以,茅台也许值当下的200块钱,前提是它业绩不倒退,分红持续增加,但如果想要有盈利空间,还是要有足够低的估值才吸引。
4、 医药股市值的粗浅思考。从美国的情况看,大市值公司不外乎采掘业(上游原料)、高科技领先行业(曾经的微软,IBM、INTEL等,如今的苹果――貌似已然拐点向下)、大众、连锁、快消品公司(沃尔玛、宝洁、联合利华、百威英博等),医药股并不是出大市值公司的板块。看了些关于药品研发的书,深感上帝造人实在太过精妙,人类这点粗浅的思虑,在应付生老病死这些错综复杂的问题上,远远是小儿科,所以,单种药品的行业空间始终是有限的,而研发成本却是越来越高昂,以至于这个成本收入曲线完全不利于股东。因此,医药行业出大市值公司貌似是个伪命题。但如果多品种、多品牌,向快消品路子靠拢的医药企业,貌似可多一些看点。这不白药就400来亿市值了。所以,大体来说,400—500亿市值,对于多品牌中药企业来说,不是不可及的目标,假以时日的话,同仁堂系统(同仁堂股份、同仁堂科技加上拟分拆上市的同仁堂国药等)、广药系统(广药、白云山、大健康等)到这个目标位都是时间问题。单品的阿胶、片仔癀则困难一点,因为毕竟只有一个品种,横向扩张能否如白药这样顺利?但两三百亿也不算离谱。这算是我对广药的看法吧,看的是整个大南药多品牌系统的市值,凉茶不过是它的一个小小部分。参加过几次广药的路演、调研,发现大家都把目光聚焦在凉茶上,很令广药的人疑惑诧异,也深感我们太关注眼前的事物,忽略了本质和大方向。
5、 最后,退一步海阔天空。既然有那么多争议,在绝大部分时候,估值都并未便宜到很吸引,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去化精力和时间寻找到新的标的呢?港股有一些三五倍市盈率,没负债,有派息,做正经生意的公司,也有一些5-10倍市盈率的成长股,业务基础也算坚实;去年8月底,兴业太阳能(750.hk)公布半年报,发现整个光伏行业寒冬,但下游应用却爆发,股价至今涨3倍,以2013年动态市盈率计算,仍不到10倍市盈率;创业板在元月份的暴跌中,有些公司已经回落到2013年十来倍市盈率,2—3年内的增长是清晰可见的;2012年上半年的时候,涪陵榨菜和华润双鹤就是10来倍市盈率,一年下来,涨幅不小。
市场从来不缺机会,缺的是眼光,缺的是勤奋、思考、耐心。
我们忙于围观,忙于judge别人,却没把时间精力放在有用的、正确的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