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春天的雨_84657
春天的雨_84657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689
  • 关注人气:2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数学与体育

(2011-10-18 14:47:59)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学设计2016--2017六年级上下

数学与体育

课题 比赛场次

        1课时        首案编写教师:石军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数学与体育

P43-44比赛场次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体育比赛中的淘汰赛制和单循环制的含义会用画图和制表的方法解决有关组合计数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比赛场次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用列表或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含的规律。

【教学难点】

用列表或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含的规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情分析“比赛场次”的问题在三年级下学期时学生有过初步接触,当时球队数限制在4支以内,引导学生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本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主要借助解决“比赛场次”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列表、画图发现规律,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策略】启发、引导、讨论、练习

【养成教育】培养大家勤于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程

 

教 学 过 程 说明

一、创设情境,引发探究。

你知道2002年第17届世界杯足球赛在哪里举行吗?这届比赛共有  支球队参加?

引入:比赛场次。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比赛场次计算:

出示:共32支球队参赛,平均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有  支球队。

师:在同一小组中,每2支球队之间都要进行一场比赛就叫单循环赛。(资料介绍)

C组:巴西、土耳其、哥斯达黎加、中国

问题:

①中国队在小组比赛中,比赛了几场?

②小组赛中巴西队比赛了几场?

③小组赛中,土尔其、哥斯达黎加队比赛了几场?

④小组赛中,每支球队比赛的场数都一样吗?

C组一共进行了多少场比赛?

2.小结

            中国

 


哥斯达黎加 巴西    土耳其

               

 

中国

 

哥斯达黎加          土耳其

 


               巴西   

C组共举行了6场比赛。

用字母表示:

 A           B            C           D

  ·     ·      ·     ·

 

三、练习应用,找出规律:

18人下棋每两人下一局,共多少局?

2)六⑴班60人相互握手,共握多少次?

3)一条线段上共有6个点,一共有多少条不同线段?

总结规律:如果用点表示球队,用两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两支球队之间的比赛,比赛场次分别是多少?

填表:

球队

支数 示意图 各点之间连线条数  比赛场次

2   —     1        1

3        312      3

4        6123       6

5        101234    10

                  

n       123+……(n11/2n(n1)

四、小结:

掌握回顾小结补充。

①有哪些活动,比赛是单循环?

②单循环计算方法是什么?

五、作业:第43页练一练。

 

 

 

 

 

 

 

 

 

 

 

 

 

 

学生回答。

 

 

 

 

 

 

 

 

 

分步出示以上问题,学生逐一思考回答。

 

 

 

 

 

 

 

 

 

 

 

 

 

 

 

 

 

 

 

 

 

 

 

师生共同用画图法,找出规律。

 

 

 

 

 

 

 

 

 

 

完成后,尝试着用表格法找找规律,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

板书:板书:

比赛场次

支数 示意图 各点之间连线条数  比赛场次

2   —     1        1

3        312      3

4        6123       6

5        101234    10

                 

n          123+…… 

教学反思: 

比赛场次是在体育赛中常见的问题,只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组合一项赛事,应怎样计算单循环赛的场次,逐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方法推理归纳出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教师在课堂实施中,联系了生活实际,遵循了数学知识的生成规律,强调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归纳、探究,得出比赛场次的规律。学生们通过认真观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学习实践获得知识,学生学习欲望很强烈,既关注学生的情感,又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学评价多元化,可师评、自评、师生共评,让每个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数学与体育

课题 起跑线

        1课时        首案编写教师:石军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数学与体育

P45起跑线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利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解决圆弧长的相关计算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起跑线问题的解决,体会数学知识在体育中的应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会到运用圆的知识可以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学习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教学难点】

理解“跑道的弯道部分,外圈比内圈要长”。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情分析学生在开运动会时,在上体育课时,经常会接触到 200米、400米赛跑的起跑问题,起跑时每条跑道上运动员的位置有前后之分,而不是在同一条水平线上。所以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难,具体的计算可能会比较难。

【教学策略】启发、引导、讨论、练习

【养成教育】培养大家勤于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程

 

教 学 过 程 说明

一、情景引入

出示教材第44页起跑线图。

问一:为什么每条起跑线都不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呢?(因为跑道的弯道部分,外圈比内圈长一些)

问二:半径为10的半圆有多长,你会计算吗?

11呢?

二、讲解实例

6名运动员进行200米赛跑,怎么设置每条跑道的起跑线?(每条跑道宽约1.2米,弯道部分为半圆)

⑴最内圈的弯道半径为31.7米,这个弯道的全长为          (米)。

⑵靠内第二圈的弯道半径为     (米),这个弯道的全长为         (米)。

⑶相邻两条跑道的弯道部分相差(米)。

总结:相邻两条弯道部分的差等于每条跑道的宽与圆周率的积。

(想法:此块内容教材不作要求,但我想通过对相邻弯道长的计算、比较,得出起跑线设置的规律,给学生一种收获感。)

 

 

 

三、练一练

进行200米赛跑,如果最内圈跑道的起跑线已经画好,那么以后每条跑道的起跑线应依次提前多少呢?

四、实践活动

量一量,学校操场跑道最内圈的弯道半径,计算出最内圈跑道的总长度约为多少米。

五、思考题

国际标准田径运动场跑道全长400米,最内圈弯道半径为36.5米,每条跑道宽为1.2米。

⑴最内圈弯道长为多少米?

⑵若最内圈跑道的起跑线已画好,那么400米赛跑的以后每条跑道的起跑线应依次提前多少米?

 

 

 

 

 

 

 

 

 

 

 

 

 

 

 

 

 

 

 

学生解决书本“笑笑和陶气所走过的路程”问题。

 

 

 

 

 

解:⑴圆的周长C2πγ

半径为31.7米的圆的周长为2×31.7π米

半径为31.7米的半圆的长为2×31.7π/2,即31.7π米,所以这个弯道的全长为31.7π米。

⑵因为每条跑道宽约1.2米,所以靠内第二圈的弯道半径为(31.71.2)米,这个弯道的全长为(31.71.2)π米。

⑶(31.71.2)π—31.7π

 31.7π+1.2π—31.7π

 1.2π

 3.770

 

 

 

学生尝试着进行计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生在开运动会时,在上体育课时,经常会接触到 200米、400米赛跑的起跑问题,起跑时每条跑道上运动员的位置有前后之分,而不是在同一条水平线上。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每条跑道的起跑线的位置到底是怎样设置出来的呢?学生通过学习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从中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以致用,学习起来更有兴趣、更有动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现实

 

 

 

 

 

 

 

数学与体育

课题 营养配餐

        1课时        首案编写教师:石军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数学与体育

P46-47营养配餐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⑴使学生了解有关营养的知识,增强健康意识,均衡饮食。⑵会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选择营养配餐和评价配餐营养成分的均衡性。⑶学会从统计表中找出相应的数学信息。

2.能力目标:⑴让学生了解并解决一些与健康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意识。⑵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⑴通过设置丰富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探索、交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⑵通过合作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健康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健康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数学与健康”第三节内容。本单元通过对生活中与健康相关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健康意识。期望通过对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了解有关自己健康方面的数据和青少年生长发育中营养需求的知识,对培养学生健康意识、合理均衡饮食产生积极作用。在解决问题中较好地用到了统计表知识,并增加了实践活动。

【教学策略】启发、引导、讨论、练习

【养成教育】培养大家勤于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

教 学 过程

 

教 学 过 程 说明

一、导入:

师:这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离不开”吃”了,尤其是午餐,更要讲究吃饱、吃好。说说你今天中午吃了什么?那是不是吃得越多越好呢?那就是说越少越好了?(出示一组胖、瘦儿童的图片)那么,你有什么好的建议给他们吗? 看来这”吃”还不能乱吃。看来呀,要想吃出健康,那得均衡饮食,营养配餐了。(板书课题)

二、新课。

活动1:判断小明午餐的合理性。

   1)学生汇报课前调查的有关营养学的知识。

   2)学生根据教师课前所发的“100克各种食物所含营养成分的统计表”汇报自己所获得的信息及掌握的有关知识。

   3)小组合作判断中午小明餐桌的餐谱的合理性。

师:他分析的很合理,假如是你的午餐,你会怎样来调整呢?

   4)学生进行汇报,提出合理化建议。

师:你调整的很好,又可能将来是一位了不起的营养师。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2008年举行了第29届奥运会,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他们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呢?一方面是他们自己刻苦锻炼,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在他们身后有着强大的营养配师团!现在呢,我们全班同学都来过一把瘾,做一次小小营养师。为这些运动健儿们配一次餐!

活动2:为运动员配餐。

1)课件演示体操、举重、跳水运动员,猜名字。

2)了解运动员营养情况。

3)为举重运动员合理配一次餐。

师:下面是经过检测一位运动员午餐所需的营养成分的大概含量。小组合作按照要求配餐。音乐声开始,设计开始,音乐声结束,停止活动,听清要求了么?(听清了)开始活动。

师巡视指导。

小组汇报:(站台上)

小组一:我们小组是这样设计的,……

师:你们组设计的很好,营养搭配很合理,来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还有哪个小组来展示自己的设计。

小组二:我们组是这样设计的,……

师:你们组设计也很合理,营养更加合理了,有没有哪个小组没有搭配蔬菜。蔬菜的这三类营养不丰富,我们能不食用吗?

生:不能,它含有维生素、矿物质。

师:(板书:矿物质、维生素等)这些也是我们食物中必不可少的。那么除了配餐,我们用餐时还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我们来听专家的建议。

三、课堂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了解到哪些知识?今后应怎样饮食?

2.分别给同学和运动员设计了营养午餐,课后给自己设计一份营养午餐。

师:要愉快的学习、生活离不开健康的身体,祝大家天天都能够吃嘛嘛香,身体倍儿棒,你看好了,我们今天学习的是营养配餐。

四、作业设计:

1.设计一天的配餐表,并计算它的营养含量。

2.查查有关资料,为爸爸妈妈设计一份营养丰富,美味可口的晚饭。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自己做一顿这样的晚饭。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思维从问题开始,一个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轻松的开场白,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同时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也有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只需从旁引导,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探究时间,同学之间可进行交流,从而体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学数学的过程是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

 

 

 

 

 

 

 

 

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本节也不例外,力求把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始自终在课堂上“有活干”,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在多角度多方法的解决问题中,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与发展。

板书设计

营养配餐

 

         蛋白质           脂肪            碳水化合物

12      大约30g          23g               120g

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第一环节用学生每天都要吃的三餐引入新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第二环节教师的作用在于搭桥,创设问题情境和恰当地引导,问题的解决则主要靠学生的活动完成,在观察、思考、交流、总结等一系列的活动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相互启发、补充,分享彼此的见解与思想,亲身经历了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感悟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