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原文及解析

标签:
禅修禅修营冥想打坐禅宗 |
《金刚经》原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稀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咐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
须菩提,你怎么看?你们不要觉得如来有这样的念头,我应该度化众生。须菩提,不要有这样的念头。为什么呢?因为本质上无一个众生如来可以度化。如果有一个众生如来可以度化的话,如来即着了我,人,众生,寿者的相了。
须菩提,我在说法的时候,经常说:‘我’,那只是假藉的名词而已,实际上我内心已经没有我相了,也不会执着我相;但凡夫之人不理解,他们都认为一切都是实有的,所以才会贪得、执着,自己害自己,永远无法解脱。
须菩提,你认为能以佛的三十二种相,去见到佛吗?
须菩提回答说:“应该可以,应该可以。可以以佛的三十二种相,见到佛。
佛陀听完须菩提的回答后,解释说:“须菩提,如果能用三十二种相貌特征,去见佛,那么你看到的转轮圣王(管理四大部洲的国王,他也有三十二相。)就是如来了。”须菩提听了之后,立刻禀告佛陀说:“世尊,我现在了解您的意思了,不能以佛的三十二种相貌特征,去见如来。”
此时,如来佛祖说了偈语:如果你们整天跪拜祈求见到如来,或者用音乐和声音来祈求见到我,这样的人是行邪道,不能见到如来。(不要向外求,一切向内求,人人都是如来)那些每天焚香祭拜,祈求感应,这是迷昧之人的所作所为,而不知佛需在自己心中求,不是向心外求,所以,有以上行为的人,那是正路不走,偏走邪路,永远也见不到如来。
须菩提,如果你有这样的念头,如来是因为有圆满身相,才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须菩提,不要有这样的想法。如果你这样想,那就是着相了,错误认为所有法尘相(所有相)都有生灭相了。不要这样想,为什么呢?因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果的人,对于法尘相不说有生灭相,已经能够破相、破幻,看透无生无灭的本质,如是如来真藏性(先天一炁)无生无灭。
须菩提,假若有一位菩萨积满恒河沙那么多世界的七宝(金、银、琉璃、琥珀、砗磲、玛瑙、珊瑚。)拿来布施。假如另外有人,他没有去布施财宝,但知道一些佛法能修出无我相,是因为持戒修忍辱。以身作则地去生活中修忍辱,明智地修忍辱,对于恶事能理解包容,但不会纵容,惩恶也是扬善的一种方式,都是智慧地去实行。内心可以包容一切,没有善恶之分,因为都是因果,理解周围的一切。
后者在生活中修忍辱的功德要胜过前面布施宝物的功德。为什么呢?因为菩萨是不受福德的。须菩提于是又问:“世尊,为什么菩萨不受福德?”
福德功德都是如是本心所做
须菩提,所以如果有人说:“如来的样子好像是走来走去,有时候坐着,有时候卧着,这样认为的人,他就是未能了解我所说“如来”两字的真正含义。为什么呢?
须菩提,假若有善良的男女们,将三千大千世界(一个太阳系所照之处叫做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做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做大千世界,小千、中千、大千共有三个千,所以称为三千大千世界,其实只是大千世界而已,但这已包括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也是一佛所教化的国度,不只是释迦牟尼佛如此,十方诸佛也是一样。)打碎成为微尘(细小的沙子),依你看来这些细小的沙子是不是很多呢?
须菩提回答说:“当然是很多,世尊。”为什么呢?
为什么这样说呢?佛所说的微尘众多,并不是真的如此,只是用这个名字来表达我讲的内容来区别其他而已。
世尊,您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其实也是一样,是由许多的小千世界结合而成的,小千世界又由许多星球结合而成的,所以三千大千世界也只是假籍的名称而已。
为什么呢?
佛陀继续说:“须菩提,一合相的世界,也是很难用语言描述清楚的。因为本质都是如是如来真藏性(也就是先天一炁)所化了万物,但本质都是虚无的,似有似无的祖炁如是如来真藏性。难以解说,可是世俗的一般人,却很欢喜去谈论执着于此。
须菩提,假若有人说,佛陀常常讲到我见(有私心)、人见(有区别对待人)、众生见(区别心对待众生)、寿者见(被生灭假相所迷惑)
须菩提回答说:“不了解的,世尊。这些人不理解如来所说的话。
佛陀说:“须菩提,想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修行人,对于一切的佛法,都应当有如此的认知,如此的看法、如此的信解,不要生出法尘相,要了悟佛法的真义,不要执著佛法的名称。须菩提,所说的法尘相,如来眼里也并没有什么法尘相,只是取这个名字方便大家理解而已。
须菩提,假若有人以无量无数的世界,然后将无量无数的世界都填满了七宝(金、银、琉璃、琥珀、砗磲、玛瑙、珊瑚)拿来布施。还不如另外有善心的男女们,发心觉悟佛道,上效菩萨,下化众生。发菩提智慧心。依照这本金刚经去修持,为了讲解经文哪怕只有其中的四句偈语。持戒自修并经常读诵,或讲给别人听,或去演说给大众听,这个人所得的福报,胜过拿无数世界七宝去布施的人。
您为什么给人讲解的时候,不被相所迷惑,如如不动呢?
因为一切有生灭的法尘相,肉眼所见的一切相,内心所妄想的一切相。所有的相,都如同梦中的幻影,泡沫的影子,如早晨的露珠,又如闪电的影子,应该守住自己的清净心,以第三者的视角,来观看自己周围的一切。
也可以把它当作那是梦醒一场空,虚幻不实,如泡沫之乌有、如影像之虚假、如露水之短暂、如雷电之刹那而已,你们应该有这种认识,才可以如如不动的观世间一切。心不动,万物不动,境随心转,心空,一切空。
佛陀讲完这本金刚经之后,德高年长的须菩提,以及比丘(受出家戒之男众称为比丘)、比丘尼(受出家戒之女众称为比丘尼)、优婆塞(皈依三宝的在家男弟子)、优婆夷(皈依三宝的在家女弟子),还有一切世间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六道之一,性好斗),听完佛陀所说的无上妙法,都非常欢喜,也都相信佛陀所说的妙法,愿意依照此妙法去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