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新原创散文《祭灶》
(2012-02-13 23:40:55)
标签:
大年的温馨征文王志新原创散文祭灶糖官儿民俗杂谈 |
“大年的温馨”征文:
祭灶(散文)
——大年的温馨
河北作家协会会员
糖官儿祭灶,年下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婆要二百沙核桃……。
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下”拉开春节社稷活动的序幕,五千年文明古国就是这样走过来的。翱翔守卫祖国蓝天的小儿子恰好今天回家,给本来就欢乐的家庭蓦然倍添喜庆氛围。老婆端详着小儿子,只是微笑,半天也不说话。
打发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二起、两响鞭炮声此起彼伏,由近及远,由远及近地萦绕在大平原的上空。傍晚时分,年近花甲的老婆收拾干净暖气火旁边“供奉灶王之神位”案几。细心地摆放糖官儿、苹果、馒头、年糕等供品。接着虔诚地点燃一炷香,轻轻地举过头顶而后迅速放在胸前,刚刚点燃时那团香火便自动熄灭,只有蝇头余烬伴随着香烟淡淡地绕梁,久久不散。然后跪下点燃纸箔,祈祷灶王保佑全家龙年吉祥平安,万事如意。传说农历腊月二十三是灶王得道成仙的忌日,故称祭灶。又说,小年下这天,灶王要到天庭做述职报告。把一年来每个食人间烟火的芸芸众生功过是非汇报给天庭领导。老百姓为了祈求平安,掩饰自己过失暴露,利用糖官儿黏住灶王的嘴巴,希望“小年上天言好事,除夕回宫降吉祥”。这算是最底层老百姓贿赂神界官员吧。按照现今刑法应是行贿受贿了,哈哈哈哈……
糖官儿是麦芽糖的一种,可以做糖稀,也可以制作成仿佛小馒头样的糖块,俗称“糖官儿”。意思是所有糖果里面唯它是尊,可谓“糖的大官儿”。因为放在嘴里老是粘(读zhan)牙,我不敢吃糖官儿,为避免儿孙面前把假牙粘下来的尴尬情境。
祭灶完毕,大年的第一次家宴开始了。客厅摆上一桌丰盛的酒菜,仿佛坐在大酒店雅间,看着液晶电视饮酒。汇源果汁、啤酒、小儿子还拿回家两瓶正宗法国葡萄酒。每人面前放一只带塑料托儿的一次性纸杯,斟满饮料与酒类,为小儿子接风洗尘。本命年的孙女给爷爷、奶奶敬酒,属牛的小孙子马上模仿,用含糊不清的普通话说:“干杯,爷爷奶奶身体健康”。我马上给孙女、孙子发糖官儿。并且传授吃糖官儿的技巧:“糖官儿放进嘴里要迅速嚼碎,然后慢慢地咽下去。时间稍长,就会粘在牙上面,不要怕,过几分钟就自然化掉了。”
大年从小年祭灶办年货始年味儿越来越浓,糖官儿是祭灶用的。解放初期长辈也给儿孙们发红包,自己亲儿孙是1角、2角、5角,是大款的长辈也不会超过1元。叔伯儿孙就是发小鞭炮、糖果、沙核桃、玩具之类物品。老婆要二百沙核桃即是“发红包”用。老辈子闺女不兴出门拜年,大人送她们一枝花或者红头绳,就会像《白毛女》中喜儿高兴的不得了。
记得我小时候到一位年刚过不惑之年的大哥家拜年,他在城里当干部,很少回家。拜年磕头后,给我们弟儿仨每人一个会叫唤的玩具知了,真是太喜欢啦。三弟拜年结束,又跑到那位大哥家拜年,再要一个玩具知了给小妹妹,她不能出门拜年。不料想人家这次给了一挂小炮儿,二次拜年成为一些人饭余茶后之笑料。后来传到父母耳朵眼儿里,三弟还挨了一顿揍。
小儿子说:“今天灶王上天言好事去了。唉,也真是辛苦这个老神仙了,我得了大军区政治部三等功,老爸摄影作品在北京荣获一等奖,黄羊路旁边北瓜大丰收,对啦,还有小侄女三好奖状……咱家一年这么多好事,岂是灶王七八天就能唠叨完的。我建议,全家举杯,为老人健康长寿、孩子快乐幸福,为国家繁荣昌盛,呵呵,也为灶王一路顺风,干杯!”孙女、孙子连忙跟着起哄,“干杯,干杯”。跑到奶奶面前认真地碰杯。逗得全家人哈哈大笑。爽朗笑声的温馨合着远处千家万户祭灶的鞭炮声袅袅盘旋,撵着两响、“起火”飞上星光灿烂的苍穹……
王志新二〇一二年一月二十八日至三十一日草于忘言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