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中的斯本内现象
(2011-05-19 22:34:57)
标签:
教育 |
分类: 英语词汇研究 |
英语中的斯本内现象
武汉科技大学讲师 肖志清
1997年11月3日的英国《泰晤士报》(The Times)刊登了一篇题为“诠释现代社会的词汇”(Words That Define the Modern Age)的文章,其中提到柯林斯词典用102个新词浓缩了20世纪的百年社会变化。这些新词是1896年至1997年这102年间当年所产生的众多新词中最具代表性的。其中第28个就是1923年的Spoonerism(斯本内现象),即以牛津新学院院长兼学监威廉·斯本内(William Archibald Spooner,1844-1930)命名的首音互换法。据说,这位院长在讲课或布道时,可能由于紧张或受刺激而导致言语障碍,经常会把话语中两个词的首音对调互换,结果句子意思来了个乾坤大挪移,闹出了许多逸闻趣事。例如有一次,他在批评一位爱旷课的学生时说:“You have hissed all my mystery lectures, and were caught fighting a liar in the quad. Having tasted two worms, you will leave by the next town drain.”(同学,你在我每节神话课上都发嘘声起哄,在方庭里和说谎者打架又被我撞见。你已经尝了两条虫子,赶紧从市政下水道离开牛津吧。)其实,斯本内教授想说的是:“You have missed all my history lectures, and were caught lighting a fire in the quad. Having wasted two terms, you will leave by the next down train.”(同学,你总是缺席我的历史课,在方庭里放火又被我撞见。你已经浪费了两个学期,你赶紧乘下一趟下行火车离开牛津吧。)这样的语言幽默看了是不是让人忍俊不禁呢?据说还有一次,他在布道时曾对几个威尔士的矿工说:“You noble tons of soil.”(你们这一大堆高尚的渣土。)这次他想表达的其实是:“You noble sons of toil.”(你们是高尚的劳动者。)有人因此就用斯本内的名字创造出一个英语新词spoonerism,意指这种单词首部音节互换现象(注:英语中另有marrowsky一词,也指首音互换现象,可能源自同样有语言障碍的一位波兰伯爵的名字)。根据牛津英语辞典记载,首音互换在19世纪末期还只是牛津大学城师生们津津乐道的口头幽默,一直到了1900年spoonerism一词才开始见诸于公开出版物。在20世纪初期,各种各样的首音互换花样百出,层出不穷,在1923年更是风行英伦全岛,Spoonerism当仁不让地获选为反映1923年英国社会潮流的词语代表。
不过,上述有关斯本内的逸闻是否真有其事还有待历史考证。斯本内自己承认他只说过“The Kinquering Congs Their Titles Take”(原意应是The Conquering Kings Their Titles Take)这么一句。权威的《牛津引语词典》(第三版, 1979) 则只列举了一条经证实出自斯本内之口的首音互换的例子,即“The weight of rages will press hard upon the employer(weight of rages应该是rate of wages)”。因此,其它众多首音互换的例子很可能不是出自其口,而是他的同事或学生杜撰为之,纯粹是善意地开开玩笑而已。尽管如此,人们从此纷纷仿效牛津师生的做法,玩起了这种文字游戏,创造了形形色色的首音互换,例如:
(1)
(2)
(3)
(4)
(5)
(6)
(7)
(8)
(9)
(10)
如果说上述例子是很工整、很典型的首音互换的话,那么稍欠工整的例子则比比皆是。如以下例子都经过了词形变异以及相应的语音变化等过程,但都属于斯本内现象: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首音互换现象除了出现在上面各类短语结构外,还可发生在短至单词长及句子的各层语言单位当中。单词中的首音互换常见于复合词,比如某些人说话太快或太紧张就很可能会把复合名词popcorn说成cop porn,把butterfly说成了flutter by,或一不小心把jelly bean说成了belly jeans!首音互换在句子中的运用就更多了,请读者比较下面各组前后两个句子的不同,仔细体会首音互换带来的幽默效果: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斯本内现象不仅仅是首部音节互换,还可泛指其他任何位置的语音互换。例如“I'd rather have a bottle in front of me than a frontal lobotomy(我宁愿前面摆一个瓶子也不愿意做脑前额叶切除术)”(“frontal lobotomy发生了多重语音互换,变成了“bottle in front of me”)。此外,它还可以指整个词组或意群的颠倒位移。例如把“Dr Child’s friend(蔡尔德医生的朋友)”说成“Dr Friend’s child(弗伦德医生的孩子)”。
斯本内这个人自1862年作为学者加入牛津新学院,到1924年以学监身份从牛津新学院退休,几乎在牛津度过了整个生涯。在主政牛津新学院期间,他为学院转型做了很大贡献。牛津为了纪念这位有趣的老人,给他保留了一个房间,只是这间本应命名为“The Spooner Room”的房间也被好事者用首音互换变成了“The Rooner Spoom”,听上去是不是也让人忍俊不禁呢?
其实我们汉语中也有不少类似于英语斯本内现象的口误例子。例如我们有时会一时口误把“枫叶红了”说成“红叶疯了”,以及“卖女孩的小火柴”,等等,不一而足,谐趣效果也是显而易见。不管斯本内现象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口误也好,或者是有意的文字游戏也罢,斯本内教授让人们认识到原来我们可以这样肆无忌惮地“玩味”英语。(通讯地址:430065 武汉科技大学黄家湖新校区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