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正心是诚意之后的进修阶梯。诚意是意念真诚,不自欺欺人。但是,仅仅有诚意还不行。因为,诚意可能被喜怒哀乐惧等情感支配役使,使你成为感情的奴隶而失去控制。所以,在“诚其意”之后,还必须要“正其心”,也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理智)来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集中精神修养品性。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性与情,正心和诚意不是绝对对立,互不相容的。朱嘉说:喜怒哀乐惧等都是人心所不可缺少的,但是,一旦我们不能自察,任其左右自己的行动,便会使心思失去端正。所以,正心不是要完全摒弃喜怒哀乐俱等情欲,不是绝对禁欲,而只是说要让理智来克制、驾驭情欲,使心思不被情欲所左右,从而做到情理和谐地修身养性。也就是说,修身在正其心不外乎是要心思端正,不要三心二意,不要为情所牵,“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这样来理解,修身在正其心也就没有什么神秘感了罢。当然要做到正心不跑偏是非常难。
中庸之道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保持中正平和。其中就强调要调节情绪。“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当然,要是能达到“喜怒哀乐之未发”境界最好了。不过这个境界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也许一生不见得实现。没情绪的时候,人最平和,可是呢,人活着怎么会没情绪。只能能调节情绪就好。讲到这块,我说一说我的一点想法。当然是一家之言,对不对的,大家姑妄听之。就是我对孔子的看法。我们很多人总是先天性的把孔子当做圣人看,一开始就他放的很高。这样看待孔子当然没问题,不过如果这样一来,就不能把孔子作为普通人来观察了。
我的一贯观点,那就是把孔子的一生看做动态发展的一生。他的境界水平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逐渐提升的,就像说顾先生说孔子一样。
在我看来,孔圣人有时也是一个情绪化很明显的人,他周游列国宣传政治主张而不受重用,内心也是委屈和憋屈的,不然他为什么会萌生出去海外的想法呢?不过孔子是比普通人高明很多,能及时进行情绪调节,七十三在古代算是高寿了。
这里,我就想说一说,孔子是如何进行情绪管理的。
《论语》开篇第一句,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情绪。当“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孔子都会很高兴“不亦乐乎”;看到颜回在那个贫困的环境下还能好学精进,他会很高兴的夸奖“贤哉,回也!”
当颜回去世后,孔子会哭的很伤心,当时有人就对他说怎么这么伤心,孔子就回答,我不为这个人伤心,我还为谁伤心呢?
那么孔子有没有生气的时候呢?有的,有时孔子会骂人甚至想要打人呢?
当他看到季氏“八佾舞于庭,”生气的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骂“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在当时社会是很严重的,就好比今天我们骂人断子绝孙。这句话出自孟子口中,他说是仲尼(孔子)说的。
有一次孔子就生气的用拐杖打老朋友的小腿。
【原文】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好了,老朋友之间,偶尔动此拐杖,也是增进感情的方式。那么孔子是如何化解的呢?我想有三个方式。
一、读诗。孔子是很重视《诗经》的,经常告诫弟子们要经常学习。因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人生很难没有怨恨,因为人都有理想,当理想无法实现时,难免会怨天尤人。然而多读诗就可以消解怨恨,因为我们在诗中可以看到更多怀才不遇的人,而了解到自己的际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糟。
二、音乐。孔子善于用音乐来调节情绪,抒发心情。他本人对音乐有很深的研究,亲自编订了《乐经》,惜已失传。他还经常和当时的音乐大师们探讨乐理。在齐国听到“韶”的音乐,竟“三月不知肉味”,借助音乐陶冶精神。在绝粮于陈地之际,他还是弦歌不绝,饥寒之中,也不愁楚。每当听到别人唱幽雅的歌曲时,他必定请人再唱一遍,自己跟着学。如其弟子们所说:“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孔子正是这样通过音乐达到放松精神、养生延年的目的。
三、体育运动。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孔子该是文弱迂腐的老书生模样。而事实上孔子酷爱体育,身体强健,据考证他身高1.83米呢。孔子喜欢钓鱼和射箭,并且还是位优秀的骑手。但他最喜欢的运动是登山和游泳。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暮春时节,他常与十多个学生结伴去沂水游泳,必至尽兴方罢,然后去舞雩台吹吹风,一路唱着山歌回家去。正因为孔子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所以尽管一生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