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趣事:千奇百怪的动物饮食习惯让你大跌眼镜

标签:
杂谈动物奇趣趣闻千奇百怪 |
分类: Asteria.奇闻趣事 |
千奇百怪的动物饮食习惯让你大跌眼镜
整理:Asteria的德尔斐
狼吃肉,羊吃草,这是自幼儿园起就印在我们脑子里的“绝对真理”,但在真实的世界里,羊有时也会吃肉,而狼吃草的次数也远多于一般人的想像。动物的食性并非像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很多动物都是机会主义者,不放过任何眼皮底下的开荤或者素食的机会。
更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很多动物都会在进化过程中转换食性。一种原先以吸食果汁为生的蛾子变成了嗜血的昆虫,而一种好斗的食虫蜥蜴演化成了吃草的好好先生。进化的鬼斧神工以令人惊异的速度改变着生物的习性乃至形态,但这种改变并非无源之水,食草和食肉的双重性已经根植在动物的基因中,会在适合的时机向任何一个方向流动。
于是,我们看到了驼鹿会捉旅鼠,河马会吃掉同伴的尸体,而熊会把凤梨类植物当做主要食物。跟随着专家的讲述,让我们进入动物食性的隐秘世界,了解食物在它们体内的转化方式,进而或许能解除一些生活中的疑问:为什么我养的兔宝宝爱吃大肥肉,而猫咪对米饭和蔬菜乐此不疲?□光猪
蜥蜴竟然也“吃素”
原为纯粹食肉动物,“移民”之后食性大改
意大利壁蜥移民到波德-马卡鲁岛以后,竟然开始吃植物,并演化出了相应的消化器官
眼镜熊如今已彻底放弃了肉食
北京动物园的黑豹偶尔也要吃点草
短短36年的时间,就让一种蜥蜴从食虫变成食草,并且长出了新的器官!因为南斯拉夫内战,导致了一个关于生物进化的爆炸性发现,除了对生物进化速度的新认识,也引起了我们对肉食动物转向植食现象的极大兴趣。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个在动物界司空见惯,而人类容易大惊小怪的话题———“吃草”“吃肉”之变。
http://s14/middle/7b98c2abta2d8d83a15ad&690
1 起因小岛变成蜥蜴乐园
1971年,以色列行为学和进化学专家内沃(EviatarNevo)教授带领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决定,从亚得里亚海上的一个隶属南斯拉夫的面积0.09平方千米的小岛波科-皮斯特(PodKopiste)捕捉5对意大利壁蜥(PodarcisSicula),将它们放置到附近一个面积更小的岛屿波德-马卡鲁(PodMrcaru)岛上。那里栖息着它的一种近亲。研究的目的是观察两种蜥蜴之间因为“移民”而发生的生存竞争。
不幸的是,南斯拉夫内战很快爆发,科学观察被迫中断。
2004年,这个故事突然出现了转机。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的伊尔斯切科(DuncanIrschick)率领一个新的研究小组回到了波德-马卡鲁岛。这时,那5对意大利壁蜥移民该岛的时间已经有33个年头了。令人惊奇的是,入侵者种群不但排挤了原先的居住者,而且它们的数量远远超过了1000条。意大利壁蜥是一种领地意识非常强的动物,在一个这么小的岛上,能容纳这么多条此种动物,让研究者深感意外。
2 演化体形改变让人惊
更意外的是,这些蜥蜴的体形发生了很大变化。它们的体形更大,四肢比前辈要短,头部更宽,更长,颌部更加有力。经鉴定,这些意大利壁蜥确实是此前放到岛上那5只的后代。为什么远居异乡之后,它们的体形有了如此大的变化呢?在它们的胃里,研究人员找到了答案:在原来住地,这种蜥蜴基本以食虫为生。迁居后,它们又多了几种常年可以食用的植物。在春季,“植物占食物总量的34%,夏季更是达61%。”
这就解释了它们体形的变化。食物更丰富,所以体形变大;捕猎次数减少,所以四肢变短;因为要对付富含纤维质的植物,所以要长出强大的颌;而丰富的食物改变了它们的脾气,让它们成了“好邻居”……
这些原本食虫的爬行动物是如何消化它们菜单中新增的难啃的草本植物的呢?很快,研究人员有了最震撼的发现。首先,他们在这些蜥蜴的肠道内找到了一些微小的线虫。线虫本是爬行动物常有的寄生虫。只是在本例中,双方转变为共生关系:线虫非但没有对寄主造成伤害,反而为它消化植物纤维素,而自己则趁机从中提取宝贵的脂肪酸。不过还有更激动人心的:在小肠和大肠之间出现了一些被称为“盲肠瓣”的肌肉,延缓食物通过,使得居于其中的线虫能够消化食物。
3 功能盲肠专门对付植物
中国农大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教授赵广勇表示,盲肠是动物“对付”高分子的碳水化合物中经常使用的“武器”。碳水化合物结构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是游离糖、淀粉、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结构越简单,就越好消化。
其实,肉食动物是可以消化碳水化合物的。家里养的猫咪虽然是纯粹的食肉动物,但也能消化米饭之类的淀粉食物。不过,它消化纤维素的能力很差,所以猫咪吃的蔬菜多数都会原封不动排出去。人类和猫一样,属于“单胃动物”。人类的单胃消化纤维素的能力相当差。所谓“蔬菜水果好消化”,其实人类只消化了其中的半纤维素、淀粉和一部分纤维素,大部分纤维素其实并没有被消化。不过,纤维素对人的消化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其中最大的作用是促进粪便顺利排出。
很多动物,比如兔子也是单胃动物,它们进化出了消化纤维素的“武器”———盲肠。其中生活着很多细菌和微生物,可以帮助消化那些复杂的碳水化合物。
随着草的出现,食草动物也开始发展起来,牛、羊、鹿、骆驼等动物开始装备一种对付碳水化合物的终级武器———多个胃。食草动物消化过程中要借助共生细菌的帮助。细菌也会被食草动物消化掉,为其提供宝贵的蛋白质等营养。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牛羊一直在“吃肉”。
吃草蜥蜴有伙伴
像意大利壁蜥这样从主要吃肉转变为主要吃草的动物并非绝无仅有。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生活的眼镜熊原本是冰川期的食肉动物,当天气变暖,安第斯山长出茂密丛林之后,它的主要食物逐渐转化成丛林中的凤梨科植物。在BBC电视台的豪华大作《赤道》中的“安第斯的悖论”一集中可以看到眼镜熊憨态可掬的样子。
http://s1/middle/7b98c2abta2d8ed72aab0&690
当然最有名的例子还是熊猫,它的祖先是以肉类为主食的熊,后来发展成主要靠植物为生的动物。赵广勇说,熊猫吃的竹叶非常难消化,不但含有大量木质素,甚至不是完全的碳水化合物,里面还含有硅等元素!但是熊猫是怎么消化它们的呢?赵广勇说,因为样本过于珍贵,所以人类对熊猫消化的机质还不是很了解。但无论如何,熊猫的消化器官还是很厉害的,甚至比牛羊这些“天生食草狂”还要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