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广陵游记

(2023-11-06 08:44:48)
标签:

旅游

读书

分类: 旅游
游完栖霞山,直奔扬州。这是第一次来扬州。
小时候就知道扬州,是因为学了李白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扬州,古称“广陵”,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中国第一运河城”的美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出自宋·姜夔(kuí)《扬州慢·淮左名都》“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扬州公认两大必游景点:瘦西湖和个园。让咱们慢慢游!
广陵游记广陵游记
      个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并非扬州人自己封的,而是第三方权威机构评选出来的,据说第一次提出中国四大名园这个概念是1992年的人民日报,向全世界登载过一篇文章,详细介绍了中国的诸多园林、湖泊、沙漠等,其中讲到中国四大名园的时候,个园赫然名列其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个园的园林艺术还得到了原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先生的认可,他表示:“个园以各种山石营构了春夏秋冬四时景色,并与亭榭厅堂上下相通,为古典园林之精品,甚是难得,应为国之瑰宝。”
个园是一处典型的私家住宅园林,由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于清嘉庆23年(公元1818年)在原明代“寿芝园”的基础上拓建为住宅园林。黄至筠特别爱竹,所以在园中种植了很多竹子,并以苏东坡“可使食无肉,不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之意,取竹的一半(自认为虽然热爱文化,但只能算半个文人,所以取竹的一半),称其为“个园”。
全园分为中部花园、南部住宅、北部品种竹观赏区。
依照坐北面南、前宅后园的传统,个园南部是主人的起居区,正门开在东关街上。大门对面是座豪华大八字磨砖砖雕照壁。个园鼎盛时期,黄家的豪宅有五路,分别以“福、禄、寿、喜、财”为题,共计大小房屋有二百多间。现在仅存靠东面的三路。分别以“禄、福、寿”为主题,由东、中、西三条轴线组成,每条轴线分为前、中、后三进,由两条火巷分隔。是中国传统建筑样式“九宫格”布局。
广陵游记

广陵游记
广陵游记
       中部和西部住宅之间的火巷北窄南宽,就像棺材一样,寓意升官发财。
从住宅进入园林,首先看到的是月洞形园门,门上石额书写“个园”二字。园门后是春景,夏景位于园之西北,秋景在园林东北方向,冬景则在春景东边。
广陵游记
个园布局巧妙,其中又以叠石艺术闻名于园林界,而且分别以笋石、湖石、黄石、宣石叠成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融造园法则与山水画理于一体,被园林泰斗陈从周先生誉为“国内孤例”。
春山 春景在桂花厅南的近入口处。个字园门门外两边修竹高出墙垣,竹丛中插植有石笋,以“寸石生情”之态,状出“雨后春笋”之意。竹石点破“春山”主题,传达传统文化中的“惜春”理念。入了园门,还是同一座春山,还是竹石图画,这里有象形石点缀出的十二生肖,花坛里间植有牡丹芍药。门外是早春光景,门内则是深春之景。
 广陵游记广陵游记
广陵游记
夏山 夏景叠石以青灰色太湖石为主,叠石似云翻雾卷之态,造园者利用太湖石的凹凸不平和瘦、透、漏、皱的特性,叠石多而不乱,远观舒卷流畅,巧如云、如奇峰;近视则玲珑剔透,似峰峦、似洞穴。洞室可以穿行,拾级登山,数转而达山顶。山顶建一亭,傍依老松。山上磴道,东接长楼,与黄石山相连。
广陵游记
抱山楼为两层七楹“一”字形长楼,位于夏山与秋山之间:左为秋山,右为夏山,有多条山径直通楼上。抱山楼在空间连接两山,楼前“一”字形长廊如臂,拥抱两山于胸前,这是抱山楼得名的由来。抱山楼长廊,犹如凌空飞架的天桥,廊上漫步,不经意间就跨越了夏秋两个不同的季节。楼上有一匾,曰“壶天自春”,取自苏轼游扬州诗句:“壶中春色酒中仙,骑鹤东来独惘然”。两旁抱柱,悬扬州当代书画名家李圣和撰书一联:“淮左古名都,记十里珠帘,二分明月;园林今胜地,看千竿寒翠,四在烟岚。”抱山楼内另有对联一副,曰:“秋从夏雨声中入,春在寒梅蕊上寻”。楼下的嵌壁石刻上,有园主黄至筠画的一幅扇面,中间画的是树、石、水,远处露出一只小船来,船上还有一个人。画左题道:“拟宋人小品个园黄至筠”,下押一章:“个园画印”。
广陵游记
秋山 秋景是黄石假山,在园中东北角,用粗犷的黄石叠成。山顶建四方亭,山隙古柏斜伸,倚伴嶙峋山石。山上有三条磴道,一条两折之后仍回原地,一条可行两转,逢绝壁而返。惟有中间一路,可以深入群峰之间或下至山腹的幽室。在山洞中左登右攀,境界各殊,有石室、石凳、石桌、山顶洞、一线天,还有石桥飞梁,深谷绝涧,有平面的迂回,有立体的盘曲,山上山下,又与楼阁相通。秋山山顶置亭,形成全园的最高景点。
广陵游记
       冬山 冬季假山在东南小庭院中,倚墙叠置色洁白、体圆浑的宣石(雪石),宣石假山内含石英,迎光则闪闪发亮,背光则耀耀放白。又在南墙上开四行圆孔,利用狭巷高墙的气流变化所产生的北风呼啸的效果,成为冬天大风雪的气氛。雪石造山之时,还着意堆塑出一群大大小小的雪狮子,或跳或卧,或坐或立。
广陵游记
       在北部竹园小径尽头可见一匾额上题着竹西佳处“竹西”的来历,出自晚唐诗人杜牧的《题扬州禅智寺》:“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广陵游记
       游完个园,觉得清朝盐商确实有钱,怪不得清宫戏里都说扬州知府是个肥缺。
出了个园,沿着古运河走一走。
广陵游记

广陵游记
       下一站:瘦西湖。
是不是蹭西湖的流量?其实早在清代,钱塘诗人汪沆将扬州西湖与杭州西湖作了对比:“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瘦西湖由此得名。其实他的“瘦”在于他本来就是狭长的保障河。
广陵游记
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为了北霸中原,在长江以北建造了一座新城—邗城,同时开挖了流经邗城之下的运河—邗沟。瘦西湖由古代隋唐大运河水系和隋、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时代的城壕连缀而成, 在清代康乾时期已形成基本现有格局。瘦西湖(Slender West Lake)原名保障湖,是典型的小型浅水湖泊,其源水来自京杭大运河。
广陵游记
       以前只知道叫瘦西湖,买完门票才知道全名叫蜀冈瘦西湖。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因为古代的扬州城有部分在蜀冈,另外瘦西湖风景区在蜀冈,所以叫做蜀冈瘦西湖风景区。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是一个以古城文化为基础,以重要历史文化遗迹和瘦西湖古典园林群为特色。蜀冈横亘在扬州北郊,有着数千年以上的历史,它是古城扬州建立和发展演变的始点,见证了扬州的兴起和发展的全过程。至于“蜀冈”这个名称的由来,一般都认为有三个方面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认为蜀冈上的水井与四川的蜀江相通。依据是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曾经有一位僧人在四川的蜀江洗钵,不小心将钵掉落江中,被江水冲走了,令僧人叹息不已,可谁曾想掉入蜀江中的这只钵,竟然从扬州的蜀冈井中浮了上来。多年后,丢钵的那位僧人游历来到扬州,在蜀冈井中取水时,发现井中飘浮着一只钵,就打捞了上来,让僧人惊奇的是,这只钵正是多年前自己掉入蜀江中的那只钵,又失而复得了,既兴奋又感到不可思议,心想原来这里是同蜀江相通的!这件事也成为在僧俗中广为流传的趣谈。
再一种说法,就是认为蜀冈上产的茶叶,味道囗感同古代四川的名茶“蒙顶”茶的味道是一样一样的,因而认为两地的水土也是一样的。
第三种说法,也是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认为这个地方“因其地脉通蜀”,说是扬州城北的这条丘陵高地就是四川山脉往东的延续,是蜀山的余脉,所以被称为“蜀冈”。
进入景区南门,就是长堤春柳。
  广陵游记

广陵游记
"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柳如烟,花如锦,花天锦地的瘦西湖因此荣膺“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盛赞。慢慢徐行,再次体会柳荫堤畔闲行的味道。
走到头,就是徐园。
广陵游记
        徐园是辛亥革命时期军阀徐宝山的园子。“徐园”的书写运用了两种不同的字体,是扬州有名的书法家风先生(人称为疯先生)所题,中间却有一段趣闻。
据说徐宝山虽为大军阀,而且在当地颇有影响,势力也非常大,但他多次让风先生为其园子题字,风先生总以各种理由予以推脱,使徐宝山非常难堪,愈发想方设法取其字,而总无法得到。这个风先生也颇有些文人的骨气,不愿与大军阀为友,更不愿在其园头上留下自己的笔迹。徐宝山虽大为恼火,但对这一介书生,他也毫无办法。其一下人随说:这好办。他知道这位风先生虽为人高傲,但有一嗜好,就是喜欢饮酒,而且逢酒必醉。这位下人于是请风先生到园子来喝酒,风先生不知是计,也就欣然前往。酒过三巡,这位下人对风先生大肆恭维:我一直久仰先生的才华,但还没有先生的墨宝,先生能否为我写上一副字?风先生说:这有何难?遂笔墨侍候。问要写什么,下人说就写上"清风徐来,春色满园"。风先生大笔一挥,行书四字"清风徐来",这时猛吹过一阵清风,风先生的酒劲一下子醒了大半,他发现自己上了人家的套,人家取出这八字中的二字不就成了园名了吗?但又不能写一半就不写了,怎么办?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后四字马上变成了草书,心想你总不能在园名上用吧?但徐宝山也是不得已而求其次,只好用上了这两个字,所以园名一为行书,一个草书。
但是经别人指点,徐宝山发现这"徐园"两字还有问题,一个是"徐"字中间的一竖是出头的,是错字,一是园中间是一虎字,外边也不是一正规的口字,这不是说我徐某人是笼中之虎吗?于是对风先生问起罪来。风先生也能自圆其说,徐字出头,说明你不是人下之人,总有出头之日。至于圈中之虎,是说你在当地是一头猛虎,说明你势力大啊。徐宝山听后点头称是,一场风波总算过去了,这园上的二字也就一直沿用了下来。
园中有黄石迭砌的荷池,外有曲水,内有池塘,池水与湖水相通。过池是听鹂馆,取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之意。听鹂馆前陈列铁镬两具,相传为南朝箫梁时镇水之物,并立有《铁镬记》碑文,相传是南朝梁时期的遗物,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徐园还有春草池塘吟榭、疏峰馆等景。
广陵游记
       春草池塘吟榭取自南朝宋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诗意。榭外柱上悬挂一联:“笔落青山飘古韵,绿波春浪满前陂。”
这是一副集句联,上联出自唐诗人杜牧的《和宣州沈大夫登北楼书怀》:“笔落青山飘古韵,帐开红旆照高秋。”下联出自唐代韦庄的《稻田》:“绿波春浪满前陂,极目连云罢亚肥。”(前陂(bi)指前面的池塘)
徐园北边即是小金山。小金山,原名长春岭,建于清代中叶,是扬州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因岛上遍植梅花,又曰"梅岭春深"。
当时扬州豪绅为了打通瘦西湖至大明寺的水上通道,在瘦西湖之西北开挖了莲花埂新河,挖河的土堆成了一座小山,这就是今天的小金山。小金山四周环水,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山顶有“风亭”一座,是全园最高点。
广陵游记

广陵游记

广陵游记
        钟乳石盆,为北宋花石纲遗物,因战争而滞留扬州。
广陵游记
钓鱼台,又名吹台,是中国园林“框景”艺术的代表作品。站在钓鱼台斜角 60 度,可以在北边的圆洞中看到五亭桥横卧波光:而南边的椭圆形洞中则正好可以看到巍巍白塔。这一景象一彩一素,一横一卧,真是堪称绝妙。明代赵震元《为袁石寓(袁可立子)复开封太府》:“吹台即是秋水,疏拙兴怀,冬日还歌。”
小金山对面也就是瘦西湖东岸就是有名的四桥烟雨。
四桥烟雨,为清代二十四景之一,初建于康熙年间。站在四桥烟雨楼上,南眺大虹桥,如巨龙饮水;北望长春桥,横架两岸,贯通东西;西顾五亭桥,如莲浮水面;俯视楼四桥烟雨楼下,春波桥连接小岛和堤岸。每当朝雾暮霭之际,烟水空蒙,四桥如彩虹蜿蜒出没其间,极云水飘渺之趣。乾隆曾临幸此地,当即赋诗一首并挥笔赐名为“趣园”。
广陵游记
       过了玉版桥,向西就到了水云胜概(胜概,指美好的境界)。厅东侧遍植琼花。
广陵游记

广陵游记
 现在到了有名的五亭桥。什么五亭桥?这不是写着莲花桥吗?
广陵游记

广陵游记
       五亭桥,别名莲花桥,是扬州市的地标建筑之一,是中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有“中国最美的桥”之称。“中国最古老的桥是赵州桥,最壮美的桥是卢沟桥,最秀美的、最富艺术代表性的桥,就是扬州的五亭桥了”。
五亭桥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仿北京北海的五龙亭和十七孔桥而建。“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桥洞正侧凡十有五。”建筑风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
广陵游记
      像不像现代的无人机呢?
过了五亭桥,就是白塔了。
广陵游记

广陵游记
       白塔于清乾隆年间仿北京北海白塔建造。整体轮廓较为瘦高,塔身偏小,更显秀美,符合南方园林的气质。著名园林学者陈从周先生评价道:“(瘦西湖白塔)比例秀匀,玉立亭亭,晴云临水,有别于北海塔的厚重工稳。”
扬州至今还流传着“一夜造白塔”的故事。该故事出于《清朝野史大观》。一天,乾隆在瘦西湖中游览,船到五亭桥畔,忽然对扬州陪同官员说:“这里多象京城北海的琼岛春阴啊,只可惜差一座白塔”。
第二天清晨,皇帝开轩一看,只见五亭桥旁一座白塔巍然耸立,以为是从天而降,身旁的太监连忙跪奏道:“是盐商大贾,为弥补圣上游瘦西湖之憾,连夜赶制而成的”。
据说,是八大盐商之一的江春用万金贿赂乾隆左右,请画成图,然后一夜之间用盐包为基础,以纸扎为表面堆成的。尽管只可远视,不可近赏,但乾隆不无感慨地说:“人道扬州盐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虚传”。
游完白塔,下行至凫庄。
广陵游记

广陵游记
      继续前行,到了玲珑花界。
广陵游记
      古人称牡丹为"花王",称芍药为"花相"。广陵(扬州)芍药美艳绝伦,与洛阳牡丹齐名,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赞道:“扬州芍药为天下冠。”
赏完花,就到了著名的二十四桥景区。
广陵游记
二十四桥景区包括熙春台、望春楼、小李将军画本和二十四桥等组成。
广陵游记
       金碧辉煌,皇家气派的熙春台是扬州“二十四景”之一的“春台明月”,为景区主建筑,相传是盐商为清朝皇帝祝寿而建。
广陵游记
       望春楼
广陵游记

广陵游记
        唐朝宗室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人称'大小李将军'。父子二人共创唐代金碧山水画派,明代董其昌推其为山水画'北宗'之祖。此地景色与小李将军的山水画意十分接近,故取名'小李将军画本',匾额为清代郑板桥所书。此轩西侧景窗,从内向外借窗观景,窗为画框景为画本,犹如一幅幅赏心悦目的山水画卷。
广陵游记
       二十四桥由落帆栈道、单孔拱桥、九曲桥及吹萧亭组合而成,中间的玉带状拱桥长24米,宽2.4米,桥上下两侧各有24个台阶,围以24根白玉栏杆24块栏板。洁白栏板上彩云追月的浮雕,桥与水衔接处巧云状湖石堆叠,周围遍植馥郁丹桂,使人随时看到云、水、花、月,体会到二十四桥明月夜的妙境。
二十四桥出自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也有人问为什么是二十四桥?什么意思?
传说在隋炀帝时期,有24个美人在“二十四桥”上吹箫,所以故名“二十四美人桥”,后来简称为“二十四桥”或“廿四桥”。
就要离开扬州了,只有一个遗憾,没有夜游瘦西湖。为什么遗憾呢?因为月下的扬州是最美的。不由想起了唐朝徐凝的《忆扬州》,聊作结尾吧。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尖易得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金陵重游记
后一篇:《三言二拍》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